2020-2021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6 14:5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15.2 答司马谏议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文句意思,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岀现的实词、虛词,疏通文意,概括每段的段意。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祥的说理艺术。
难点:
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冶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写作背景
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解说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交代写信的缘由和目的。
第二段: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第三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达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第四段: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六、全文分析
1、作者在驳斥司马光的种种责难之前,为什么要先强调“名”“实”之理?
明确:
“名”“实”相符,言之才能成理。司马光在来信中连用几个“孔子曰”,王安石在进行反驳之前,以“儒者”共认的要求“正名”为发端,将司马光所遵循的信条作为反驳他的依据。这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置论敌于无可回驳之地。另外,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是对事实的歪曲,因此王安石首先提出“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既把此番论争置于客观真理的轨道上,又显示了自身的光明磊落,也为后文的论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针对司马光的指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反驳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先确立一个为“儒者”所公认的判定是非的原则,即名与实必须相符。这就是说,只要证明对方所加给新法的种种罪名与实际不相符,就可以从根本上驳倒对方。这是一个可以避免枝节纠缠而又强劲有力的驳论角度。第二步,将对方的长篇大论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五个要点,为后文的具体批驳树立了明确的靶子。第三步,针对以上所归纳的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这些指责名不副实的根本谬误,从而收到了切中要害、势如破竹的驳论效果。
3、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在实施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明确:
出现的情形: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是:新发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4、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5、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明确:
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
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④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七、中心思想
《答司马谏议书》一文针对司马光对变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等指责,进行了简洁有力的驳斥,表达了对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现状的不满,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为、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其文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了作者坚持原则的政治态度,又不失答谢之礼。
八、写作特点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通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千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九、补充资料?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此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非法渔利行为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因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变法也最终失败。
十、总结全文
本文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布置作业
你是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的?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便收效颇丰,但________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御史中丞吕诲气冲冲地在皇上面前历数王安石的十大罪状。面对吕诲强辞,王安石并不在意。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自此,王安石与司马光昔日的友情、信任已________。也因为这样,王安石与友人决裂,开始反击。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使新法免受________,王安石写下了《答司马谏议书》。他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指责,________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名实问题。他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相关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名实已明,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全是谬论。王安石面对责难,如果就事论事地一一加以辩解,那就很可能会因为对方抓住了一些表面现象或具体事实而陷于被动招架,越辩解越显得理亏;必须站在高处,( ),为变法正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冒犯 万劫不复 非议 高屋建瓴
B.触犯 荡然无存 非难 高瞻远瞩
C.触犯 荡然无存 非议 高屋建瓴
D.冒犯 万劫不复 非难 高瞻远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B.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C.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友人司马光,在推行新法后,司马光写下接连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D.让王安石寒心的是,在推行新法后,友人司马光接连写下三封公开信指责反对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
B.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
C.对方的责难才能从根本上被驳倒,事情的本质才能被深刻揭示出
D.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有利于揭示出事情的本质
4.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信念,锐行变法。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王安石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成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定论。历史发展到近代,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所以人们开始对王安石变法进行正面的评价,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
请结合你对王安石的了解,以“王安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D;3.B
解析:
1.冒犯:言语或行动没有礼貌,冲撞了对方。触犯:冒犯;冲撞;侵犯。根据语境,应用“触犯”。万劫不复:指永远不能恢复(佛家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一个过程为一劫,万劫就是万世的意思)。荡然无存:原有的东西消失净尽,不复存在。语境用于写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友谊和信任不复存在,应用“荡然无存”。非议:责备。非难:指摘和责问。根据语境,两个词均可以使用。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根据语境,应用“高屋建瓴”。
2.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将“让王安石寒心的人是”改为“让王安石寒心的是”;二是语序不当,应将“写下”与“接连”互换位置。A项和C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B项没有修改第一处语病。
3.括号所在语句分号前边讲如何对待“责难”,由括号后的“为变法正名”可知,所填语句必须落脚到“驳倒司马光的指责”的意思上。据此,可以推断出所填语句应先说“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后说“驳倒对方的责难”,排除C、D两项。对比A、B两项,B项采用主动句写王安石应该怎么办,着眼于分析他对待指责的态度,表述更自然流畅。故选B。
4.【写作指导】
“王安石,我想对你说”的题目限定了叙述的人称主要为第二人称。内容上需围绕王安石变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虽可褒可贬,但最好以褒为主,肯定其改革精神及其影响,赞美其不畏人言之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