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二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
4《雨霖铃·寒蝉凄切》
难点名称
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体味本词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大多数十七八岁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体验层面缺乏对离别的深刻体验,所以在诗歌感情上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细读关键词句与想象,体会词人传达出的离愁别绪。?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古代诗歌“虚实结合”手法的发现之旅。首先给大家讲一幅画的故事。思考齐白石老先生所作之画是否满足老舍先生要求之题。
学生思考:齐白石老先生所作之画是否满足老舍先生要求之题。
教师明确: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善于巧妙运用“虚实结合”表达技巧。
“实”是指画中落笔细致丰富的地方,是客观存在的人事景物。
“虚”是指画中落笔稀疏、空白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环节过渡: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古代诗歌虚与实的完美结合之作。接下来,我们重点体会本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同学们重点批注出词中实写与虚写的词句。
教师明确:(1)词的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首句交代了离别之时的时间、地点、天气,这是实写眼前的景物。
(2)随后画面定格在故事主人公离别时,两人难舍难分的情形。一边是词人“留恋无绪”,面对离别,无可奈何;另一边是“兰舟催发”,船夫开始催促行人上船,准备离开了,此刻,纵有万语千言,也只剩哽咽,他们只能握住彼此的双手,四目相对。这是对离别场景中人物的描写,也是属于实写。
(3)第三句刻画男女主角在即将分别之际,词人遥想离别后的画面,是烟波千里、楚天广阔的画面。心想此番离开京城,不知何处是前程?一个“念”字,把眼前景与别后情巧妙连接起来,完成实景到虚景的巧妙转化,这一句是虚写。
(4)词的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回顾上片,词人于此抒发怀抱。自古离别多伤感,我更是万万不幸,在离别时又逢上这冷落凄清的季节,为直抒胸臆的多情之论,为虚写。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词人借酒消愁,但酒醒后,自己又会身处何处呢?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句虚写词人只身一人漂泊江湖的感受。
(6)“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想到的是,这一去长年相别,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把词人的黯然神伤写到了至尽至极的地步。这一句是柳永离别后的想象,属于虚写。
教师小结:总的来看,这首词两处实写,四处虚写。通过巧妙运用虚实结合,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分析完《雨霖铃》,我们来总结一下虚实结合,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事景物,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的分析,思考《邯郸冬至夜思家》一文中,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教师明确:(指)本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析)诗的一二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点)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看看,解答分析虚实结合手法试题,我们可运用“指手法→析运用→点效果”三个步骤进行答题。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第三步:点出使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1)前后形成对比,突山主旨、情感;(2)烘托渲染多种氛围,表达作者多种情感。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鉴赏《雨霖铃》、《邯郸冬至夜思家》,学习了什么是虚实结合及类型,规范了答题技巧。课后,请同学们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送魏二》。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教师明确:《送魏二》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前两句写眼前实景:清秋时节,风雨交加,诗人在江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后两句诗人以“忆”虚构了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是暂时入梦,也会因声声猿啼而引发愁绪无数。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写离别之后友人的愁眠,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