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祝
福
品评形象和手法
小说当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分析这些手法来共同鉴赏小说当中出现的一些人物。
祥林嫂有没有自己的名字?
没有。
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丈夫的名字被人叫作祥林嫂。这说明什么?
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每次来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命运处境都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如何体现在她的面貌气质和言行举止上的?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①“脸色青黄”这处描写告诉我们什么?
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②“手脚都壮大”是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初到鲁镇
③“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④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比较正常。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②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再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①“脸上瘦削不堪”可以看出什么?
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②"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最后来到鲁镇
③"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④"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最后来到鲁镇
⑤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对比以上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最后来到鲁镇
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
变式句描写的功能,让强调的部分得以强化和渲染,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在写作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分解的方式,通过语序颠倒的方式来尽情渲染和强化。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最后来到鲁镇
细心的同学发现前两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都有衣着方面的描写,但第三次为什么省略了呢?
长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褴褛,辨不出样式和颜色了。
只有两次写了衣着,但三次都写了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本文当中关于“眼晴”的描写多达13次。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找眼睛
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后:分外有神
又燃起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绝望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还怀有一丝希望
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被旧社会吞噬。
形
象
分
析
祥林嫂的肖像描写
鲁四老爷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也有所暗示。对于鲁四老爷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环境描写)。
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形
象
分
析
鲁四老爷人物形象分析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形
象
分
析
间接描写鲁四老爷
形
象
分
析
间接描写鲁四老爷
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就把他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其中有一处是祥林嫂被抢走时,当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形
象
分
析
直接描写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形
象
分
析
直接描写鲁四老爷
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
形
象
分
析
直接描写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通过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形
象
分
析
鲁四老爷人物形象分析
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谁 是 凶 手
展
开
讨
论
全文都是围绕着祥林嫂死去的历程而写的。她非死不可吗?谁才是杀死她的凶手呢?鲁四老爷家的帮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鲁四老爷却骂她是“孽障”“偏偏选择这个时候”,难道是自杀?而小说中的“我”似乎怀疑祥林嫂是因为精神垮掉、身体熬到极限,自然死亡了。按照作者的意思,显然不会这么简单,你认为呢?
谁 是 凶 手
展
开
讨
论
婆婆
谁
是
凶
手
“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婆婆
谁
是
凶
手
柳妈
谁
是
凶
手
柳妈虽然地位同祥林嫂差不多,属于下层劳动群众,但她是个受神权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很深的“善女人”。
柳妈对祥林嫂在抗婚撞案的反抗之举中留下的“疤”进行嘲讽,有意挑逗人家的疼处,并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使祥林嫂恐惧不安、彻底绝望。这无论是否有意的说教,还是因为她对迷信的执着而给予了无知的建议,总之,是她使得祥林嫂最后的精神堡垒被击得粉碎。
柳,生命力极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谁
是
凶
手
柳妈
谁
是
凶
手
鲁镇上的人们起初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有所同情,“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需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而当他们听厌了祥林嫂的不幸故事,从她身上得不到新的“满足”时,便用“又尖又冷”的声调和语言奚落她。封建思想的腐蚀,使他们失去了同情心,变得麻木、冷漠。短工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道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轻蔑和冷漠。
鲁镇上的人们
谁
是
凶
手
鲁镇上的人们
“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谁
是
凶
手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我”
谁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是
凶
手
“我”
谁
是
凶
手
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因此,我们可以说,祥林嫂也是杀害自己的凶手之一,她的死,既是他杀,也是自杀。但不管是他杀还是自杀,归根到底,是封建礼教将可怜的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小说反封建的深刻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祥林嫂自己
谁
是
凶
手
祥林嫂自己
正如鲁迅先生的挚友许寿裳先生有关《祝福》的一段精辟的论断所说:“(《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中的女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谁 是 凶 手
展
开
讨
论
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谁 是 凶 手
展
开
讨
论
社会原因:
封建礼教根深蒂固;
封建迷信思想。
人性的弱点:
冷漠,自私、虚伪
谁 是 凶 手
展
开
讨
论
升
提
拓
展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知道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和他的小说有没有更多的认识,也不知道大家学会了鲁迅先生刻画人物描写环境的方法没有,但我希望通过我们对其作品的共同解读,学会反思,鲁迅先生所批判的某些现象在我们现代社会其实仍然屡见不鲜。希望大家不要做小说里欺负弱者的冷漠的鲁镇人,也不要做一个彻头彻尾的看客。
升
提
拓
展
作业:
请你运用课堂所学描写人物的方法(可选一种或多种),用150字左右来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