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曾巩专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三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曾巩专练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6 15:2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曾巩专练
与王深父书
[宋]曾巩
巩再拜:与深父别四年矣,向往之心,固不可以书道。而比得深父书,辄反复累纸示谕,相存之勤,相语之深,无不尽者。读之累日,不能释手,故亦欲委曲自叙己意以报。而怠惰因循,经涉岁月,遂使其意欲周而反略,其好欲密而反疏,以迄于今。顾深父所相与者,诚不在于书之疏数。然向往之心,非书则无以自解,而乖谬若此,不能不赧甚也。不审幸见察否?
比得介甫书,知数到京师,比已还亳,即日不审动止如何?计太夫人在颍,子直代归,与诸令弟应举,皆在京师,各万福。巩此侍亲幸无恙。宣和日得书,四弟应举,今亦在京师。去年第二妹嫁王补之者,不幸疾不起。以二女甥之失其所依,而补之欲继旧好,遂以第七妹归之,此月初亦已成姻。巩质薄,去朋友远且久,其过失日积,而思虑日昏,其不免于小人之归者,将若之何?在官折节于奔走,悉力于米盐之末务,此固任小者之常,无不自安之意。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于构陷。方其险阻艰难之时,常欲求脱去,而卒无由。今于势者已更,幸自免于悔咎。而巩至此,亦已二年矣。
夫学者,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无常产而有常心,乃所履之一事耳。何则?使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然而无常产也,则其于亲也,生事之以礼,故啜菽饮水之养,与养以天下一也;死葬之以礼,故敛手足形旋葬之葬,与葬以天下一也。然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者,非尽于此也。故曰乃所履之一事耳。而孟子亦以谓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唯士为然,则为圣贤者不止于然也。介甫又谓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有功于世也。
夫学者,苟不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能不失其常心,此后之学者之患也。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所以始乎为士,而终乎为圣人也。(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存之勤
存:问候
B.遂以第七妹归之
归:嫁
C.则无常产而有常心
常:固定的
D.故啜菽饮水之养
养:奉养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使其意欲周而反略
终荀免而不怀仁
B.子直代归,与诸令弟应举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悉力于米盐之末务
移其民于河东
D.生事之以礼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年来,王深父多次写信给作者,情谊深厚,作者也想回信尽叙心意,可是一拖再拖,以至于今日才回信。
B.曾巩初上任,遇到强势者当政,又与主政者政见不合,常担心遭到陷害,在境况最危急的时候,他找了个理由离任了,最终幸免于难。
C.就常产常心而言,常心更重要,因为常心是追求仁并践行礼的结果,作者认为学者修养身心常心是本,至于践行何种学说是末。
D.这封书信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世事的看法结合起来,既情意拳拳又冷静理性,充分显示了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鲜活、丰富的内心世界。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于构陷。(4分)
(2)介甫又谓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有功于世也。(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14.(3分)D(养:供养之物)
15.
(3分)A(而:连词,表转折;B。前面是介词“和”,后面是连词“和”;C。前面是介词“在”,后面是介词“到”;D。前面是介词“用”,后面是连词“因为”)
16.(3分)B(由文中“险阻艰难之时,常欲求脱去,而卒无由”可知B选项中“他找了个理由离任了”是错的。)
17.(3分)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
(断六处,对一处得0.5分,错一处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18.(4分)(1)回想我刚上任的时候,遭遇当权者蛮横忤逆的对待,又政见屡次不一致,经常害怕自己不能免于被人设谋陷害。
(要点:“顾”“横逆”,被动句,句子通顺,各1分)
(4
分)(2)王安石认为士如果有恒心,又持着众圣人的学说,践行那些圣人的学说,这些士人可以位列孔孟之后,(因为)他们对社会有功。
(要点:“诚”“行”,状语后置句,句子通顺,各1分)
【译文】
曾巩敬拜两次:与深父别离已经四年了,充满向往的内心,自然不可以凭借书信就说尽。近来收到深父的来信,您反反复复用了很多纸张来展示你的教诲,您对我频繁的问候,深切的寄语,无不穷尽。我成天读着,不能放下,所以也想要详细展开事情的经过,叙述自己的想法来给您写回信。但因为我怠慢懒惰又因循守旧,历经了长久的岁月,所以我想要表达的心意想要周全反而变得简略,想要写的密密麻麻反而只剩下稀疏几句,以致写成了现在这样。回顾了您倾许给我的(心意),一定不会在意书信的疏密和数量。但是向往之心,不通过书信就无法表达,像这样荒谬矛盾的情况,就不能不让人尴尬。不知道是否有幸被您明察?
等到我收到王安石的信件,知道了您已经几次到过京城,近来已经回到亳州,近日不知道经历如何?因为太夫人在颍州,我的儿子直代替我回京城,与您的弟弟一起应试,都在京城,各自安好幸福。我这次侍奉亲人幸来无恙。在宣和那天收到你的来信,知道了四弟应试,现在也在京城。去年嫁给王补之的第二个妹妹,不幸得病去世。因为两个外甥女的失去了她们的依靠,而王补之也想重续旧好,于是把第七个妹妹嫁给了他,这个月初也已经成婚。我性质薄弱,离开朋友距离远且时间长,我的过失就一天天积累,哪怕从早到晚地思虑,也不能避免遇到小人,该要怎么办呢?当官的时候为奔走之事埋藏自己的气节,哪怕对于粮盐这样细枝末节的事情也尽心竭力,这本就是担任小官职的人该遵守的准则,没有会让自己不安的想法。回想我刚上任的时候,遭遇当权者蛮横忤逆的对待,又政见不一致,经常害怕自己不能免于被人编造罪名。在遭遇险阻艰难的时候,常常想要谋求脱身离去,但最终没能成行。现在当权者已经换人,就暗自庆幸免于经历灾祸。而我来到这里,也已经两年了。
那些求学的人,他的心笃定于追求仁,他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都是依据礼,那么即使不能拥有固定的产业也能拥有恒心,这是因为所坚持的是同一件事罢了。这是为什么呢?假使他的心笃定于追求仁,他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都是依据礼,然而没有固定产业,那么他们对于亲人,以礼来侍奉他们,即使是粗荼淡饭的供养之物,也和用整个天下的物资来供养亲人是一样的;用礼的方式安葬死者,即使是简略的葬礼,也和用整个天下的物资来安葬他们的亲人是一样的。而当一个人的心笃定于追求仁,他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都依据礼,远不止体现在这些上。所以才说坚持的是同一件事啊。孟子也认为对于这些没有固定产业却能有恒心的人,只有士才能这样,而那些成为圣贤的人又不止做到这样。王安石认为士如果能有恒心,又持着众圣人的学说,践行那些圣人的学说,这些士人可以位列孔孟之后,因为他们对社会有功。
那些求学的人,如果内心不能笃定于追求仁,他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都(不)是依据礼,那就一定不能不失去他的恒心,这是后世求学之人的弊病了。如果能让自己的心笃定地追求仁,他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都是依据礼,那么一定不会丢失他的恒心,并且都已经符合礼的要求了,还需要哪种学说来使自己尽力实践?这是求学之人修养身心,本末先后的自然之理。这是用来使人能在开始时成为士并最终成为圣人的方法。
送蔡元振序


①古之州从事①,皆自辟士,士择所从,故宾主相得也。如不得其志,去之可也。今之州从事,皆命于朝,非惟守不得择士,士亦不得择所从,宾主(??
)尽相得(?
)!如不得其志,未可以辄去也。故守之治,从事无为可也;守之不治,从事举其政,亦势然也。议者不原其势,以为州之政当一出于守。从事举其政,则为立异,为侵官。噫!从事可否其州事,职也,不惟其同守之同。则舍己之是而求与之同,可乎不可也?州为不治矣,守不自任其责,己亦莫之任也,可乎不可也?则举其政,其孰为立异邪?其孰为侵官邪?议者未之思也。虽然,迹其所以然,岂士之所喜然哉!故曰,亦势然也。
②今四方之从事,惟其守之同者多矣。幸而材从事,视其政之缺,不过室于叹、途于议而已。脱然莫以为己事。反是焉,则激。激亦奚以为也?求能自任其责者少矣。为从事乃尔,为公卿大夫士于朝,不尔者其几邪!
③临川蔡君,从事于汀,始试其为政也。汀诚为州治也,蔡君可拱而坐也;诚未治也,人皆观君也。无激也,无同也,惟其义②而已矣,蔡君之任也。其异日官于朝,一于是而已矣,亦蔡君之任也。可不懋③欤?
其行也,来求吾文,故序以送之。
【注释】①从事:州郡长官之僚属。
②义:同“宜”,适宜。
③懋:勤奋。
22.
填入第①段括号恰当的一项是
A.
岂……哉???B.
况……乎???C.
其……邪???
D.
庸……乎
23.
下列对第①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古今对比手法,突出当今“从事”不自主的处境。
B.
“议者”所持之论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原其势”。
C.
“从事”举政是其职责所在,无所谓“立异”“侵官”。
D.
以连续的追问,强调“从事”应该欢喜地承担责任。
24.
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在第①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做简要分析。
25.
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做“从事”尚且如此,担任朝廷要职后会更不堪。
B.
担任公卿大夫者也如“从事”一般不以政事为务。
C.
做“从事”与公卿大夫,都应该主动担负其责任。
D.
担任公卿大夫于朝,承担着高于“从事”的职责。
26.
本文对时弊的针砭非常尖锐,语言表达上却体现出“平和”特征,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
?
【答案】
22.
A???
23.
D???
24.
第①段通过古今对比论述“从事”参与一州一郡的政事是其应尽的职责,不能够惟上是从。第②段在第①段论述的基础上,阐述当今从事们不能自任其责的现状:要么惟太守是从,要么空发牢骚。并进一步提出甚至是在朝堂之上的官员也是如此,从而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朝执政者。???
25.
B???
26.
本文批评了宋朝官吏不能勇于任事、尽职尽责的风气,以及从事与州守不能相融相洽的弊端,针砭时弊,态度尖锐。但作者在表达过程力求平和,如文章多用虚词调节语气,起到舒缓情感作用;再如在关键处多用反问句,如“可乎不可也”“其孰为立异耶”,均比单纯的从正面用肯定语气来表达更舒缓;另外,用语委婉,如“不尔者其几邪”,在含蓄的表达中包含着对当朝吏治的鲜明批判态度。
?
参考译文:
古代的州从事,都是由州太守自己聘请读书人担任,读书人也可以自己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所以上下级关系是很融洽的。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离开他的上司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州从事,全部由朝廷任命,不仅太守不能选择读书人,读书人也不能选择他要跟随的太守,上下级之间怎么能相处融洽呢!如果从事觉得不顺心,也不能立即离开。因此太守把地方治理好了,从事就无事可干;如果太守治理得不好,从事只得把政事掌管起来,这也是形势所迫啊,(不得不)这样。好发议论的人不推究这种形势,认为一州的政事应当由太守一人作出决定;如果从事把政事掌管起来,那就是另立政治标准,侵犯长官的权限。唉!从事对本州的政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这是他的职责,不应该只是附和太守所赞同的意见。那么,放弃自己的正确意见,而只求与太守的意见保持一致,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一州没有治理好,太守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这个作从事的),自己也不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呢?那么,从事主动把政事担当起来,这怎么是另立政治标准呢?这又怎么是侵犯长官权限呢?(可见),好发议论的人并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啊。虽然如此,推究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难道是做从事的读书人喜欢多揽事吗!所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不得不这样啊。
现在全国各地的从事,只知道对上司的意见随声附和的人实在太多了。幸而有个有才干的从事,看到当地政事上的漏洞,也不过在家里叹气,在路上发牢骚罢了,他那种轻慢超脱的样子,根本就没把政事当自己的事。(如果)与这种态度相反,就会激化与上司的矛盾。而激化矛盾,又有什么用呢?要想找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人实在太少了。在地方上当从事是这样,在朝廷上当公卿士丈夫的人,不这样的又有几个呢!
临川蔡元振君,到汀州去作从事,开始尝试着进行政事活动。汀州如果被太守治理得好,蔡君就可以合抱两手闲坐无事了;如果治理得不好,人们就看蔡君你的了。你既不要激化与上司的矛盾,也不要一味随声附和,凡事只要做得适合分寸就好,这是蔡君你的责任啊。如果将来有一天到朝廷上做官,全都照这样办就行了,这也是蔡君你的责任啊。你怎么能不自勤自勉呢?蔡君临行前,来求我写一篇文章,所以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