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第二部分:自读探究
教学要点??学生自渎为主合作探究《答司马谏议书》;群文学习任务讨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知人识体
1.?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2.?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
“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4.写作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二、听读:感概知貌
1.听课文朗读
注意读音和停顿,并粗知句义。
2.读音检测?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ēng) 会晤(wù)
3.连读整体把握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
1.小组合作探究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四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强调特别要注意的难句翻译。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仅为预设)
第1自然段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2自然段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壬:“佞”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译: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第3自然段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译: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第4自然段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四、研读:寻章摘句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全文要点(板书):
五、品读:郢匠挥斤
1.全班齐读课文
2.概括全文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3.概括文章中心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4.写作借鉴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值得借鉴。
六、拓读:寻旨悟理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2.《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
创业与守成
善始与克终
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
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
示例: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事情已经完成,物无大小,俱得亨通。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应该谨慎小心,避免业绩毁于一旦。因为凡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松懈下来,这样就容易再次出现混乱,因此必须谨小慎微、坚守正道,才能“守成”。所以,在事情成功之后,为防止最终发生危乱,必须懂得“守成艰难”,要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