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新课导入
经常听同学们抱怨:上学真苦啊!难道不上学就不苦吗?又有多少人因为上不了学而痛苦?一生中,每个人都沐浴幸福和快乐,也会历经坎坷和挫折。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双胞胎。上帝是公平的,快乐与痛苦是相依相存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认识也有不同。那么究竟什么事情最痛苦、什么事情最快乐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最苦与最乐》,看看他是怎么认为的。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学习目标
1
概述议论文的观点,理清写作思路。
能识别一般议论文主要的论证方法,简析论证过程。
2
理解文中苦乐观的内涵,感受作者积极进取、勇担责任的
高远境界。
3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最有名的事迹之一就是“戊戌变法”。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统治腐败,人民过着痛苦不堪的生活。一个有良知的致力于中国改革的维新运动领袖,希望唤起更多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提出问题就是引出论述中心,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就是摆出论据来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就是得出结论。
论证的常见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段落层次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层进式,各部分之间是层进关系,即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总分式,论证的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是:摆靶子——摆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在驳论中,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
恩惠(
)
契(
)约
卸(
)却
如释(
)重负
监督(
)
揽(
)
赔(
)礼
悲天悯(
)人
字词注音
huì
qì
xiè
shì
dū
lǎn
péi
mǐn
词语解释
契约:
达观:
海阔天空:
心安理得:
死而后已:
任重而道远: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词语解释
如释重负: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
悲天悯人:
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爱而有节操的人。
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据和(
),其中论据又可以分为(
)和(
)两类。
论点
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2、作者认为(
)最苦;
(
)最乐。
3、请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背负责任
尽完责任
探究交流
探究一:背负责任最苦
1.作者如何巧妙提出观点并予以论证的?
2.作者认为人一生要背负哪些责任?
3.结合文章说说没有尽责的后果。
探究二:尽完责任最乐
4.本段多处引用,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苦与乐之间的联系。
6.说说你对“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的理解。
探究交流
探究三:
读了文章4、5段,你能列举一个“仁人志士忧国忧民,诸圣诸佛悲天悯人”的具体事例吗?
君子有终身之忧。仁人志士忧国忧民,诸圣诸佛悲天悯人
(
)就是其中一位。......
再读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其最有名的事迹之一就是“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饮冰室合集》。
整体感知
倾听课文录音,思考:人生什么事最苦?人生什么事最乐?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应该像“君子”那样,“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整体感知
最苦与最乐。
(2)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本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是哪三个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②什么事最快乐?③最苦与最乐之间有什么关系?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3)从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整体感知
结构:分总。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课文结构。
细读感悟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
结论: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1段)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通过与贫穷、失意、老去、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是无法排解的。
谈
苦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第2段)通过与贫穷、失意、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细读感悟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第3段)不守诚信、欠钱没还、受恩未报、得罪人没有赔礼——没责任的表现。责任的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三个凡属:概括所有的责任。
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出本文的第一个论点: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一直要过着痛苦的日子,即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细读感悟
什么事最快乐呢?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细读感悟
从议论文的角度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往往是作者论述自己重要观点的部分,细读第5~6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细读感悟
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引用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得出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人生当勇于尽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小结:由前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两个分论点和一个结论,即分论点一: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分论点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细读感悟
论
乐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细读感悟
论
乐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非常形象地论述了尽了责任是人生的一件乐事。
语言赏析
首先,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多了一份审慎,多了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风格。其次,作为近代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梁启超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远见卓识以及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也对本文凝重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
.凝重的语言风格。
语言赏析
作者没有堆砌过多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娓娓道来,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比较简洁。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再看看这些句子:“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这些句子及语气极口语化,让严肃的问题亲切化,易于接受。。
2.朗朗上口,比较流畅。。
语言赏析
本文主要用的修辞:①设问:特点主要是自问自答(第1段);②排比:最鲜明的符号就是分号,特点是句式相同或相近(第2、3段);③反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第6段)。运用修辞使文章条理清晰,问题鲜明,有趣味性。。
3.运用修辞,让人读来心情愉悦。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证明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论点,告诉我们不能躲避责任,苟且偷生,要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快乐。
作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应尽到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章主旨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