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3. 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复习长度单位的换算
二、激趣导入
1、脑筋急转弯
考考你:
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900千米,一只蚂蚁不到1分钟就从南京爬到了北京,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引入新课
(显示地图)我们把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展示在了我们的大屏幕上了,这是把实际物体缩小若干倍画到图纸上。
(显示零件图)像这样的小零件,为了研究方便,常常是把它扩大若干倍后再画到图纸上的。
这些都是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三、探究新知
1、画一画
请根据信息画图(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画图后全班交流)
2、引导探索
他们画得合理吗?笑笑的这幅图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表示100米”
3、自学认一认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4、认识数值比例尺
比例尺1:10000所表示的意义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00厘米(10000厘米=100米)
练习理解数值比例尺(课件出示填空题)
强调:(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求比例尺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
练习如何求比例尺(课件出示填空题、判断题)
6、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不仅可以写成数值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一幅图的比例尺。你能说说图中线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出示台湾岛地图)
7、计算图上距离
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m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先算一算,再在笑笑的图中标出来。(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引导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练一练〞第2、3题。
2、拓展题。
五、课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分别测量出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并画出平面图,把有关计算公式写下来。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1
1:10000=
110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并能灵活地运用教用,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问题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有用的数学”的乐趣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