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通过观察、理解和动手操作来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3.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图工具、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出示一张很小的中国地图。
提问:如果让你们来找一找江苏省在哪里?看得清楚吗?
(课件演示)分别将这张中国地图按长变大、宽不变;宽变大、长不变;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放大。让学生选择一张最合适的,说说为什么选这张?
(板书: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2.揭题:像这样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有发生变化,称为放大。(板书:放大)在这个放大过程中蕴藏着怎样的变化规律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二、经历探究
1.自由选择研究图形。
(课件)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圆,让小组自由选择想要研究的图形,然后按下列4个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1)找一找,把你认为是将原图放大的图形选出来;
(2)比一比,观察放大后图形与原图,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填一填,完成方格图下的表格;
(4)说一说,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2.小组活动。
3.小组汇报。
(1)重点研究长方形的放大。
理解对应边的含义,并让学生指一指对应边。
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表格,谈谈小组里的研究发现。
根据集体交流后的研究,继续完善自己的研究表格。
(2)直角三角形的放大。
小结:刚才我们判断,要知道直角三角形按几比几放大,只要找出它们对应边长的比就行了。
(3)圆的放大。
深入研究发现:根据放大前后圆的半径或直径的比,就能确定原图是按几比几放大的。
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圆的放大,发现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将原图按2:1的比放大。如果对应边长的比是1:2还是放大吗?(板书:缩小)
4.研究图形的缩小。
(1)在一些长方形中找出哪个是图1缩小后的图形。
(2)说说其他几个图形为什么不是图1缩小后的图形。
(3)小结:我们发现变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1:2,就是把原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5.动手操作。
(1)出示要求:在方格纸中任选一个图形,先按3:1的比画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原图缩小后的图形。
(2)学生各自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共同评议。
(4)强调:不管什么图形,把原图按3:1放大就是把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按1:2缩小就是把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
三、巩固深化
1.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把一个长方形按4:1放大,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
(2)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后与原来图形的形状一样。
(3)一个圆按2:3缩小,那么缩小后的半径就是原来半径的。(课件出示将半径改成直径,再改成周长。)
(4)一个正方形按1:3缩小后,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
2.练习九的第1题,学生阅读题目,自主做题。
第1题,重点讨论3:2是怎么得到的。
第2题,出示答案,交流1:2是怎么得到的。
四、拓展提升
1.让学生说说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运用。
2.折纸小游戏: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按1:2缩小后的图形。
五、本课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其实在把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后,不但图形的对应边发生了变化,而且面积也发生了变化。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我们以后再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