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水的三态变化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水的三态变化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17 19: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的三态变化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热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冬天树叶上结霜
B.?夏天小草上凝露珠
C.?壶嘴上方冒白气
D.?初春冰雪消融
2.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是因为手上沾由水吸收了“油”的热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3.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 ?C.?②③??????????????????????????????????? ?D.?①②③
4.杭州正在修建地铁,在它的四周围栏上而安装了大量的喷雾装置,可见很多的“白汽”,如图。这些“白汽”不断喷洒,不断消失,有关“白汽”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汽”是水蒸气?????B.?“消失”是汽化现象?????C.?“喷洒”是升华现象?????D.?“消失”时需要放热
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开始熔化到全部熔化用时6min
B.?48?C时的海波是液态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不需要加热
6.下列实例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雨后,用扫帚将操场上的积水扫开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7.2020年12月14日的一场人工降雪让同学们兴奋不已。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人工增雨(雪)的一种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
B.?“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干冰熔化形成的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
D.?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
8.民间有一种魔术表演叫"油锅捞铜钱"∶表演者用手从滚烫的 "油锅中捞出铜钱而毫发无伤,其中的奥秘是油锅上面漂浮着一层油,下面是另外一种液体。选择该液体时,应具有的性质是(?? )
A.?熔点低????????????????????????????????B.?熔点高????????????????????????????????C.?沸点低????????????????????????????????D.?沸点高
9.如图是某网友拍摄的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是因为太阳光在两种砖上的照射强度不同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10.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变为气态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B.?液化?????????????????????????????????????C.?凝固????????????????????????????????????D.?熔化
11.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12.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当固态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碘附着在试管内壁上。关于物质碘的物态变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先放热升华后吸热凝华???????????????????????????????????????B.?先吸热升华后放热凝华
C.?先放热熔化后吸热凝固???????????????????????????????????????D.?先吸热熔化后放热凝固
13.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4.“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螣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5.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脸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放上剩菜、剩饭,再用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把它放在通风的地方,过一天里面的饭、菜也不会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A.?凝固放热???????????????????????????B.?汽化放热???????????????????????????C.?蒸发吸热???????????????????????????D.?液化吸热
16.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态酒精的熔点是0℃?????????????????????????????????????????B.?在-117℃时,酒精处于液态
C.?酒精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17.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18.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则水将不会沸腾
二、填空题
19.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判断________物质是晶体,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__℃,该晶体加热25min时,处于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三、解答题
20.在做晶体的熔化实验时,小明提出“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有没有关系?”。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将水和少量酒精混合后放入冰箱的冷冻室,每隔2分钟用温度计测一次混合物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实验记录如下: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度(℃)
4
2
0
-2
-4
-6
-6
-6
-6
-6
-6
-8
状态






液固
液固
液固
液固


(1)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_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2)根据该实验的结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利用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能将水和酒精分离
B.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会下降
C.该实验所用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
D.只要在水中加入酒精后,凝固点就降为-6℃
四、实验探究题
21.盛夏季节,沙漠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将食物存放在“双层陶罐”中,通过降温来延长食物保鲜期。双层陶罐是将一个较小的陶罐放在一个大的陶罐中间,并在两个陶罐之间装入沙子,然后在沙里加水,通过湿沙层水蒸发吸热使食物降温,其结构如图甲所示。
(1)为了探究双层陶罐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人员用相同的双层陶罐,分别在不同的风速、空气相对湿度(RH)条件下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在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测得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指数(降温效果指数越大,表明降温效果越好),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写出不同因素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2)有人用水代替双层陶罐的湿沙层,实验结果是用湿沙层降温速度更快。试解释其原因: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D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冬天树叶上结霜,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的凝华现象,故A错误;?
B.夏天小草上凝露珠,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壶嘴上方冒白气,是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故C错误;?
D.初春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的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2. D
分析: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液体的沸点,它是液体能够到达的最高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手伸进油锅内,长时间不被烫伤,说明油温比较低。由于里面的油已经沸腾,因此说明油的沸点比较低,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 D
分析:根据影响蒸发的因素分析判断。
解答:热风干手器吹出热风,可以提高液态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 B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白汽”是小水珠,在空气中吸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而消失,这是汽化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 A
分析:(1)图像中横线对应的时间就是熔化时间;
(2)根据晶体在熔点时的状态分析;
(3)根据图像确定各个阶段海波的状态;
(4)根据晶体熔化的条件判断。
解答:A.根据图像可知,海波6min时开始熔化,12min时熔化结束,那么熔化用的时间为:12min-6min=6min,故A正确;
B.48℃时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那么这就是海波的熔点。如果熔化刚刚开始,那么海波为固态;如果熔化已经结束,那么海波为液态;如果熔化正在进行,那么海波为固液混合态,故B错误;
C.海波在AB段为固态,BC段为固液混合态,CD段为液态,故C错误;
D.海波在BC段温度不变,正在熔化,仍然需要不断加热,故D错误。
故选A。
6. B
分析:影响蒸发的三要素: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此处空气流速大且温度高,可以加快蒸发,故A错误;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可以减小蒸发的表面积和空气流速,从而减小蒸发,故B正确;?
C.雨后,用扫帚将操场上的积水扫开,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而加快蒸发,故C错误;?
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通过增大空气流速和温度而加快蒸发,故D错误。
故选B。
7. B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需要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骤降,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工降雨”中降落下来的雨水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是凝华过程,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空气中的小水珠变成小冰粒是凝固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 C
分析:液体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沸点,沸点是保持液态的最高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液体沸腾时,它的温度到达沸点且保持不变。人的手伸入其中不被烫伤,足以说明这时的液体温度较低,即它的沸点较低,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9. C
分析:根据熔化的条件和热传递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雪馒头”熔化是需要吸热的,因此空气温度低是形成“雪馒头”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不合题意;
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下面的热量不易传导到上面,所以“雪馒头”不易熔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停车场被雪覆盖后,各区域接受太阳的照射应该一致,故不是太阳光照射强度不同导致雪的熔化状况不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 A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液态制冷剂吸收热量从液态变成气态,此过程为汽化过程,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1. B
分析:根据升华、凝华和熔化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因此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的过程,叫升华,需要吸热,故A正确不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其实就是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不合题意;
冰晶下落时,由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应该是吸热过程,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2. B
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液态发生升华现象,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遇到较冷的试管内壁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3. D
分析:根据液化和凝华的知识判断。
解答:冬季时,玻璃的外侧温度非常低,而玻璃的内侧温度较高。玻璃内侧的高温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玻璃后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故A、C正确不合题意;
如果外面的气温太低,那么玻璃内侧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冰花”,故B正确不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4. D
分析:根据升华、凝固、凝华和液化的定义判断。
解答:冬季时气温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如果发生在树枝上,这就是雾凇;如果发生在树叶、地面和房顶上,这就是霜,故A、B错误;
水向外放热,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从而形成冰,故C错误;
空气中的水蒸气向外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形成雾,故D正确。
故选D。
15. C
分析: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蒸发是汽化的一种,蒸发需要吸热;
②影响蒸发的要素: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上方空气流速,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口袋边缘浸入水里,这样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放在通风的地方,可以加快空气流动,从而加快水的蒸发,使食物温度降低,防止变质,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6. D
分析:(1)晶体熔化时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2)在熔点以下,物质为固态;在熔点和沸点之间,物质为液体;在熔点时,物质可能为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
(3)将酒精的沸点与水的沸点进行比较;
(4)根据沸腾的特点判断。
解答:A.读图甲可知,固体酒精的熔点是-117℃,故A错误;
B.在-117℃时,酒精处于熔化状态,可能为固态,可能为液态,可能为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
C.由图乙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故C错误;
D.酒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17. C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而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小水滴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远离壶嘴处温度较低,液化现象更明显,所以a处较浓,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8. A
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而汽化现象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
(3)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4)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 继续吸热。
解答: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虽然不能沸腾,但会蒸发,所以发生了汽化现象,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水不能继续吸热,则不会沸腾,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9. 甲;232;固液共存
分析:(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晶体在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3)晶体在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在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像可知,物质甲在吸热过程中有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即有熔点,为晶体;
(2)甲在232℃时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它的熔点为232℃;
(3)该晶体在15min时开始熔化,在36min时结束熔化,因此25min时正处于熔化过程,为固液共存态。
三、解答题
20. (1)有
(2)B,C
分析:(1)纯水的凝固点为0℃,而水和酒精混合物的凝固点为-6℃,因此晶体的凝固点与是否纯净有关。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据此解答;
(2)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判断。
解答:(1)该实验表明,晶体的熔点与晶体是否纯净有关;
(2)A.水和酒精混合后,它们混合物的凝固点变为-6℃时,即当它们到达这个温度后,再放出热量就会慢慢变成固体,并不能将二者分离,故A错误;
BC.根据表格可知,水和酒精的混合物到达-6℃时,继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且慢慢变成固态,因此混合液的凝固点为-6℃,故B、C正确;
D.凝固点的高低与水中酒精所占的比例有关,故D错误。
故选BC。
四、实验探究题
21. (1)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风速有关,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风速越大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相对湿度有关,风速一定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
(2)湿沙层中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蒸发更快
分析:双层陶罐运用水蒸发吸热的特征使食物降温,同时相对湿度和风速对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起一定作用,结合图片分析。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双层陶罐的降温效果指数是不同的,使其对降温效果的影响有:①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风速有关,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风速越大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②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相对湿度有关,风速一定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
(2)有人用水代替双层陶罐的湿沙层,实验结果是用湿沙层降温速度更快。原因是:湿砂层中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蒸发更快,沙子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
故答案为:(1)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风速有关,空气相对湿度一定时,风速越大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双层陶罐降温效果与相对湿度有关,风速一定时,空气相对湿度越小,双层陶罐降温效果越好(2)湿沙层中水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蒸发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