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7 09: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苏联
东欧国家(8个):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匈牙利
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亚洲国家(4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
朝鲜
越南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Workers
of
all
lands,
Unite!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苏联方案
东欧国家方案
中国方案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经济上: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排斥市场,推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24—1953)
排斥市场经济
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苏联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二战结束后,苏联又很快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成就与问题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小组研习讨论
(1)结合所学,针对斯大林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
(2)阅读材料一、二、三,请思考:三则材料对赫鲁晓夫的改革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评价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是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影响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增长情况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阐述这样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
(1)针对斯大林时期遗留下来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在哪些方面做出了调整?
(2)阅读材料一、二、三,请思考:三则材料对赫鲁晓夫的改革做出了怎样的评价?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农业
1、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2、大规模开垦荒地,发展饲料生产,广泛种植玉米
3、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把部门管理体制改为地区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限,加强不同工业部门之间企业的横向联系
政治
1、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名)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2、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注入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推进了农业的发展
“玉米运动”失败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科学评价,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工业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政治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是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影响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增长情况呈现什么样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阐述这样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停滞!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工人自治阶段(1950—1962)
社会自治阶段(1963—1970)
联合劳动自治阶段(1971—20世纪80年代)
铁托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领导体制
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杜布切克
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国家陷入困境
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的分裂埋下隐患
取得显著成效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经济体制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体制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公开性”:揭露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阶级、政党和社会集团专政
“多元化”:政治上的多党制、经济上的私有化和意识形态上的自由化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思想混乱
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
苏联与东欧的改革与巨变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权力高度集中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7,中共十五大)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中共十四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195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
中国的国情
世界历史发展大势
前途光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形成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人类500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对社会主义探索几经曲折,坚定过、迷茫过、期待过……
唯有“变”才是“不变”
社会主义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发展模式应量体裁衣,从国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一化三改
中共八大
三面红旗
文化
大革命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回首来时路”——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
历史从未远去
唯有以史为鉴
方能继往开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