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马奔腾>》教学案例
年级:六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万马奔腾>>
编创与活动
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的前提。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趣”上作了些安排:把握好音乐主线,让学生跟着感觉走,始终保持对音乐课的浓厚兴趣。适当的师生互动,把理性的音乐欣赏和非音乐因素的“趣味”结合起来,表现了师生在共同的活动中感受和提高教学的新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2、了解乐曲的相关知识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爱我国民族音乐。
3、聆听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印象,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聆听马头琴演奏的乐曲《万马奔腾》,抓住音乐特点,感受蒙古族风格的音乐。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投影仪
学情分析:学生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有... 律动、歌表演这些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不喜欢了,需要教师直截了当进行乐理讲解,在欣赏方面能乐于倾听各种乐曲,并能对所听乐曲做出简单分析,大多数同学都具有音乐想象力丰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画面播放蒙古风光MTV,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学生自我感受)。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刚才听到、看到的音乐画面是哪里吗(指生回答课前了解的蒙古)
3、欣赏一段蒙古民间风俗场景。
二、初听乐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和表现感受)
设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你用什么方式记录的?从哪些方面感受到的?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种场面?比如说:旋律速度非常快、急促。节奏紧凑、音乐中模拟了马蹄声、马铃声、马嘶鸣声……)
小结: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节奏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
三、复听乐曲
1、(认识马头琴,听辨其浑厚、悠扬的音色。并了解打击乐器的作用)
设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的声音有哪个民族的特色?
2、看了刚才画面,同学们,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音乐悠长,舞蹈的动作热情奔放,赛马摔跤的场面扣人心弦)
二、走进蒙古音乐
(一)马头琴
1、播放〈〈万马奔腾〉〉,设问:从这段音乐中, 感受到什么?(乐器音色很特别,想到在大草原上很多匹马在奔驰的场面)。
2、介绍马头琴:(课件)
(1)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
(2)音色深沉、粗犷、激昂。常用于独奏、民歌说唱的伴奏。
(3)演奏姿势: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
小结:这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它是草原人民心中的神器。因他琴杆上雕饰有马头,因此而得名——马头琴。也是世界上唯一雕有动物的乐器。它的音色浑厚、苍凉、刚劲、悠扬、表现力丰富。
简单介绍马头琴的故事。
——这是由蒙古族演奏家齐.宝力高创作,并用马头琴演奏的一首《万马奔腾》。作者在一次赛马比赛场上,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他它的主人飞驰向前。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向终点跑去……他从马身上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民族精神,他深深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这首乐曲。
3、再次聆听《万马奔腾》,边聆听边表演音乐。
(1)观察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
(2)同学们聆听《万马奔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音乐中来,可以做骑马的动作,可以做演奏马头琴的动作。
5、讨论:从刚才的参与音乐表演中,你体会到什么?(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二)欣赏舞蹈:《万马奔腾》,谈谈自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
(三)学习蒙古舞蹈
1、导入: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乐器,体现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而舞蹈在蒙古人的生活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请欣赏这段蒙古舞蹈《欢乐草原》。
2、介绍蒙古舞特点: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舞姿多遵循“手在舞,腰在扭,眼跟手,脚步稳”的特色。舞姿风格热情奔放、朴实刚健、自娱性很强。
3、学跳简单的舞蹈动作,如硬肩、跟步等。
4、谈体会及小结。刚才我们欣赏了蒙古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和蒙古族的舞蹈,你能谈谈蒙古族音乐、舞蹈给你的印象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再做补充小结)
(四)创编活动:
你能为《万马奔腾》乐曲编创自己的舞蹈吗?(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统一舞蹈动作,也可进行双人,单人,小组统一的舞蹈动作)
三、结束阶段:(谈感受)
师:这里是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这不仅有万马奔腾,更有奶茶飘香;这里有诗人、歌手、有小舞蹈家、你是哪一位?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生:……
四、听听、想想、作作:
(1)这首乐曲为什么要叫《万马奔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2)这首乐曲的作者是谁?
(3)那幅图你能看明白吗?你能听着音乐画一幅吗?
(4)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5)为什么叫马头琴?
小结: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了这首著名马头琴乐曲,请同学下去之后继续收集马头琴曲。收集关于马头琴的故事和知识。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