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
请同学一起来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我们评判一个人不能直接根据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诸葛亮虽处茅草屋中,但却不能掩盖他身上的光芒。
唐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居住在陋室当中,那么他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又有什么陋室掩盖不住的光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文章《陋室铭》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句,疏通全文,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体会语言特色。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文体知识
铭
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
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特点: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字词注音
德馨
苔痕
案牍
鸿儒
西蜀
何陋
调素琴
xīn
tái
dú
tiáo
shǔ
hóng
rú
lòu
整体感知
倾听录音,朗读短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整体感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词释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这。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解词释义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使……感到劳累。
形体、躯体。
说。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重点积累
一
词
多
义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重点积累
古
今
异
义
2.惟吾德馨
(古:德行美好
今:芳香)
1.谈笑有鸿儒
(古:大
今:鸿雁)
3.无案牍之劳形
(古:形体、躯体
今:形状)
4.可以调素琴
(古:弹奏
今:
调解)
词
类
活
用
重点积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形容词作动词,神异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课文解读
1
意在以贤人自喻,暗示自己与他们一样,品德高尚,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最后一句是画龙点情之笔。(2分)
2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可贵的东西。(2分)
课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4分)
课文解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由此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而主人又是如何不觉其陋呢?请用原文回答。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的喜悦之情。
对偶
拟人
写景——幽雅
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课文解读
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这是写陋室的人物,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
衬托
写人——高雅
课文解读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虚实
正反
写事——有趣
课文解读
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类比
隐含
立志——高远
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的用意是什么?
写法赏析
文章展现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抒发和阐述,而是借助于自己生活居住的陋室来反映和展现。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最后又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将自己和古先贤相比,层层蓄势,处处展现屋子因为“我”之志趣的高洁而不陋。
1.托物言志,构思美。
写法赏析
2.骈散结合,语言美。
本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整齐,读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富有音乐美。从句式上来分析,作品巧用四字语、五字语构成骈句,言简意赅,虽非韵文,但均在偶句上押韵,音韵谐合,意蕴丰厚;修辞上,作品有排比、对偶、对比,类比、映衬、引用等修辞手法,读来如行云流水。整齐美与错落美并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文学艺术价值。
课堂小结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朵奇葩。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文辞蕴藉、语言精辟,我们不但感受到作者坦荡乐观、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
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
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
你为友吧?
我(
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
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
地笑道):…………
拓展延伸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