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正立像与倒立像、实像与虚像等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完成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用控制变量法来安排操作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喜悦,并有助于养成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2、通过小制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凸透镜成像中像的虚实、大小及物距、像距的变化问题
二、教学过程:
1、检查并装配器材
各组同学对照实验报告检查桌面的器材,了解器材的作用,了解光具座的用法。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放在光具座上。
器材的调节
点燃蜡烛,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作用: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3、实验过程
实验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一)实验步骤:
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边缘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
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
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
(说明:设计实验是探究过程中较难的环节,教师在此环节应给学生以提示和帮助,使学生对实验的器材和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从而使实验较顺利地进行。)
(二)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将学生的大量数据汇集于表格中。
记录表格: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 缩小与放大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像
(三)分析论证
师: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生:根据成像的情况,数据可分为三类:一、倒立、缩小的像;二、倒立、放大的像;三、正立、放大的像。
师: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学生讨论分析数据的特点并得出结论(若学生找不到2倍焦距这个分界点,教师可提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的缩小的像。(板书结论。)
师:成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结论)
师: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说明:对数据首先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分析论证的难度,分析论证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实验二: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虚实变化与物距的关系
请你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生:讨论并回答,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成实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虚像。
师:能否简单谈谈当初所做的猜想和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有何差异?
生:猜想时认为成像情况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的远近有关,探究结果对距离描述得更加准确。
(说明:小结的前两个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行了巩固,第三个问题渗透了评估的思想。)
提出问题:
问题1、观察现有的实验数据及成像情况,在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像距的大小有何变化?
学生: 随着物距的减小, 所成的实像逐渐变大,而且像距也在变大.
问题2、凸透镜成虚像时,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大家通过实验,观察并总结出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后总结:凸透镜成虚像时,当物体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变大),所成的像也逐渐变大,但不能成在光屏上,而且始终是正立的。
实验三:如果用纸板从上、下、左、右或中心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那所成的像又如何呢?
学生实验后总结:所成像的大小、虚实、倒正都没有变化,只是像的亮度变暗了,并且像始终是完整的。
四、探究作业
找一个圆柱形玻璃瓶,里面装满水,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水瓶的一侧,透过水瓶,可以看到那支笔。把笔由靠近水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透过水瓶你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描述这个现象;与前面用凸透镜所做的实验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