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练习设计
一、文言文知识点训练: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
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西并巴蜀:
④使之西面事秦:
⑤使之西面事秦:
⑥蚕食诸侯: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
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⑨故能明其德: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
?强公室: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
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
④举地千里:
⑤拔三川之地:
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
⑧遂散六国之从:
⑨功施到今:
⑩杜私门: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服太阿之剑:
?树灵鼍之鼓: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退弹筝而取韶虞:
?非秦者去: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今逐客以资敌国:
?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
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
④百姓乐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 。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 。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 ,故能成其大; ,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 , ”,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四、主题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称:相称,符合
B.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气: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
C.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冠:位居第一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益:有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枢密: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全国军事,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所以这里称韩琦为太尉。
B.执事: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敬称对方,可译为“您”。《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就是这种用法。
C.太史公: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本文指的就是汉代的司马迁,他曾任太史令。
D.翰林: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也称翰林学士,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干谒文,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文论。文章阐释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者气之所形”,同时表达了对韩琦的仰慕之情及渴望拜见之意。
B.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先提出了“养气与作文”的关系这样一个观点,并且以孟子、司马迁作为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的例证,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
C.本文作者欲求见太尉,以尽天下之大观,以激发其志气;却以得见欧阳公,引起求见太尉;以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引起得见欧阳公;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D.表现仰慕韩琦时,苏辙行文中没有流露出攀高枝、求高官的意思,只是将求见高人心情急切,盼望高人指点以达养气目的的内心表露出来了,文字恳切,才华毕显。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文: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译文:
5.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气”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养气”。
答: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知识点训练: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古今异义,这里是形容词,指安定,今译是动词,治理。
②西取由余于戎。:名作状语,向西
③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
④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
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
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动,使……愉快
⑨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
?强公室:使动,使……强大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私下
②窃以为过矣:过错
③移风易俗:改变
④举地千里:占领
⑤拔三川之地:攻取
⑥包九夷:吞并
⑦制鄢、郢: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
⑨功施到今:延续
⑩杜私门:贵族豪门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服太阿之剑:佩带
?树灵鼍之鼓:陈设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
?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
?非秦者去:离开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
?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
?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不可得也:实现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
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
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
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二、理解性默写: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3、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5.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译文:孝公推行商鞅的变法之策,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人民因此殷盛,国家因此富强,百姓甘心为国效力,诸侯各国归附听命;
2、译文: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土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3、译文: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4、译文: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
5、译文:现在陛下却抛弃百姓以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以壮大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出秦国而不敢往西,裹足不敢入秦,这正是人们所说的把粮食送给强盗,把武器借给敌人啊!
6、译文: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四、主题阅读
1、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D项,益:更加。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可以直接签发极端机密的文件”错误。翰林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但不可以直接签发此文件。
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最后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安邦兴国,抚四夷,使天下无忧”错误,求见太尉的原因分析不当,原文后两段说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可见应该是希望能够拜见太尉,得到教诲。
4、答案 (1)(我)认为文章是人的气质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2)太尉您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肯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以为”,认为;“气”,气质、涵养;“能”,写好;“致”,得到。(2)“苟”,假如;“教”,教诲;“辱”,屈尊;“幸”,幸运。
5、答案 (1)“气”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综合气质。(2)“气”可以通过游历名山大川扩大见识,结交英雄豪杰、拜见大家等方式加强修养得到。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关于“气”这一概念的含意,可由第一段的表述归纳得出为气质、涵养的意思。而“养气”的方法则可根据后文作者具体的阐述概括得出。
参考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人的气质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质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称。太史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好往来,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即欧阳修),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您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为憾)。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样以后就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回乡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您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肯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