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备课教案(表格式16页)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备课教案(表格式16页)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7 11: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第1课时 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页例1及第83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
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当地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然后出示某地2012年平均气温统计图。(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非常关注每天的天气,那么谁知道咱们这儿在一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
指名回答,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
2.让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说一说,它是什么统计图?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012年1月的平均气温是9.7 ℃,2月的平均气温是12.8 ℃, 3月的平均气温是17.4 ℃……
2012年1月的平均温度最低,是9.7 ℃。8月的平均温度最高,是34.4 ℃。
2012年的5月和10 月的平均气温一样,都是25.5 ℃。
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从1月份到8月份逐月上升,从8月份开始,逐月下降。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
1.出示2012年某地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提出: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充分读图和交流信息的机会。说一说某地一年12个月平均气温的变化。
2.教师说明:表示一年12个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还有一种更直观的统计图。(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师: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
3.提出兔博士的第(1)个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学生了解两个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长条直观反映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用一条折线直观反映一年中每个月气温的变化情况。达成共识:折线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相同的地方: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表示的是某地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
(2)不同的地方:
条形统计图用长条直观反映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折线统计图用一条折线直观反映一年中每个月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
4.提出第(2)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圆点”表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横格和竖格的作用是为了准确标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然后,讨论怎样确定数据点。
5.提出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2012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观察折线统计图,谁能说说这个地区2012年的月平均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生:2012年1月到8月的平均气温是上升的,从8月到12月是下降的。
师:哪两个月间平均气温升得最快?哪两个月的平均气温降得最快?
生1:3月到4月的平均气温升得最快,上升了5.2 ℃。
生2:10月到11月的平均气温降得最快,下降了5.9 ℃。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读统计表,了解其中的数据信息,再自己完成统计图。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6年中戴眼镜人数的变化情况。最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变化的原因,养成爱护眼睛的习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了解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再说一说怎样用折线统计图
表示表中的数据。可以先师生共同描写出一个点,再让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最后全班交流(1)(2)两个问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折线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通过直条的长短清楚地知道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整体的发挥,而对于每个学生独特的思想和做法,不急于给予评价,而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判断、比较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去探索,去讲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馈中,让其他学生在感悟、选择、反思、纠正中学到了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共性的发展,还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分的不是很清楚。
[再教设计] 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所以本节课有必要设计一个这样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仔细观察说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在练习的最后一道题出示两个统计表让学生判断用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较合适呢?学生自然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和区别,使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更好的认识。
第2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2及第85页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稍复杂折线统计图、交流信息和进行简单预测的过程。
2.能读懂稍复杂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统计数据做出预测。
3.体验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获得丰
富的统计知识和经验,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统计图,读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读折线统计图
(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每年的七、八月份既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又是降雨最频繁的时候,很容易发生洪水或地质灾害,所以我们进入雨季时要随时关注降雨量和河流水位的变化。
给学生充分的读题时间。
二、新知探究
1.交流读图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的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要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统计图的特点。如,第一格表示0到31米,图中横向有两条虚线等。
师:通过读汛情公告,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1)汛情公告上是8月1日~6日的水位变化。
(2)警戒水位是32米,历史最高水位是32.6米。
(3)8月1日的水位是32米,8月2日的水位是32.9米,8月3日的水位是32.4米,8月4日的水位是32.6米,8月5日的水位是32.2米,8月6日的水位是31.8米 。
……
师: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1)统计图中第一格表示0到31米,后面用5格表示1米,一格就是0.2米。
(2)8月1日到2日的水位上升最快,上升了0.9米。8月2日到3日水位下降最快,下降了0.5米。
(3)8月2日的水位最高,8月6日的水位最低。
(4)8月2,3,4,5日的水位都超过了警戒水位,8月2日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
(5)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两条虚线时,教师可引导提问:
师:你知道这两条虚线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下面的一条虚线表示这条河流的警戒水位,上面的一条虚线表示历史最高水位。
2.提出书中的第(2)个问题。先让同桌互相说,再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同桌互相说一说,哪天的水位超过了历史的最高水位?水位从哪天开始回落?
学生互相说,然后指名回答。
生:8月2日的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水位从8月6日开始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
3.提出书中第(3)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地区8月1日~6日汛情的变化情况?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1)8月1日河流水位已经达到警戒水位,2日水位快速上涨,突破历史最高水位32.6米,达到32.9米,3日水位下降至32.4米,4日继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水位,5日水位开始回落,6日水位31.8米,下降至警戒水位以下。
(2)8月1日河流水位是32米,2日水位快速上涨, 3日水位下降,4日继续上涨,5日水位开始回落,6日水位最低。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有道理就可以。
4.提出书中第(4)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气象台预报该地区8月7,8,9三日将有大雨,你认为水位会怎样变化?大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会说:
(1)我估计水位会上涨,因为气象台预报8月7,8,9三日将有大雨,有可能突破警戒水位。
(2)我认为水位不仅会上涨,而且到9日还有可能再次突破历史最高水位。
(3)认为水位不会上涨多少。因为在6日河流水位已经降到了最低,而且在警戒水位之下,即使下3天雨,水位仍然不会上涨多少。
5.提出兔博士问题,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师:大家说得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那么你们还能想到哪些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
(1)当河流水位上涨到历史最高水位时,我们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2)我预测虽然不会上涨多少,但也要做好各种防汛工作。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统计图,交流自己能提出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再回答。
教师巡视学生交流情况,也可以采取一人提问题,全班同学解答。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吗?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一人提问,全班同学解答,或者同桌进行也可。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读数据信息,说一说这个统计图年份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图中描出各点并连线,完成折线统计图。最后交流画出的统计图,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1)下面的一条虚线表示这条河流的警戒水位,上面的一条虚线表示历史最高水位。
(2)8月2日的水位超过了历史最高水位,水位从8月6日开始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
(3)8月1日河流水位已经达到警戒水位,2日水位快速上涨,突破历史最高水位32.6米,达到32.9米,3日水位下降至32.4米,4日继续上涨达到历史最高水位,5日水位开始回落,6日水位31.8米,下降至警戒水位以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分了两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教学时,着力让学生能明白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分清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让学生切实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所特有的特征这一点也是举足轻重,起决定作用的。
[不足之处] 学生过于关注图象而容易忽略统计图当中的数据,以及横轴、纵轴所代表的内容。教师在此强调得不够多。
[再教设计] 课前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样,学生透过课前的实践活动,就会使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学成为“有源之活水”,由枯燥变生动,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比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第3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87页例3和议一议及练一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简单预测。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表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
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问题情境
1.教师谈话,引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现在人口总数是多少吗?
生:13亿多。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到现在,共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12.66亿,不到13亿。那么前四次人口普查是哪一年进行的,当时的人口又是多少呢?请看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统计表。
教师出示统计表(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表)。
2.让学生读表,并交流从表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师:表中的数据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你从表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1)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共5.74亿人,其中,女性2.77亿人,男性2.97亿人。
(2)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是6.95亿人,其中,我国男、女人数分别为3.57亿人和3.38亿人。
(3)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我国共有10.08亿人,其中,女性4.89亿人,男性5.19亿人。
(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我国共有11.34亿人,其中,女性5.49亿人,男性5.85亿人。
(5)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66亿人,其中,女性6.12亿人,男性6.54亿人。
(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33亿人,其中,女性6.51亿人,男性6.82亿人。
二、读统计图
1.教师分别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读图,说一说两幅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教师介绍第(2)幅统计图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课前老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了我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先来看第一幅。
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什么数据?
生:这幅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
师:说得很好。再来看看这一幅(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图)。
教师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给学生充分读图、思考的时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这幅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表示的是什么数据?
学生可能会说:
(1)这幅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2)这幅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六次人口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
(3)这幅折线统计图用红色表示女性的人数,用蓝色表示男性的人数。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第二幅折线统计图用不同颜色的两条折线表示了男性、女性人数,这样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2.提出“议一议”的第(1)个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使学生知道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变化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分别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人口数的变化情况。达成共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男女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1)两幅统计图都是用折线表示人口的变化情况。
(2)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条折线,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变化情况;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不同颜色的折线,分别表示六次人口普查男、女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3)复式折线统计图增加了图标。
(4)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直观看出每次普查的总人口数变化情况,不能看出每次普查男女各多少亿人。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直观反映男女人口数的变化情况。
……
只要学生的意思说得对即可,教师要适时给予鼓励。学生没有说到的,由教师指出。
3.提出“议一议”的第(2)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看一看我国男、女人数的差距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
(1)2000年男、女人数的差距最大,1964年男、女人数的差距最小。
从1964年开始,男、女人数的差距正在逐渐增大。
(2)通过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男性人口总是比女性人口多。
师:根据这些变化,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3)有的人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不愿意要女孩,这是不对的。
(4)其实男女是平等的,女孩和男孩一样出色。不应该存在重男轻女的观点。
……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提出“议一议”的第(3)个问题。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六次普查人口的变化情况,再根据已有数据进行预测。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一说我国人口总数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会说:
(1)我国的人口总数正在逐年增加。
(2)我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
第(2)种意见如果说不出,教师参与交流。
5.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
三、及时拓展,巩固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了解表中的内容,明白每一组数据表示的是什么。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的人口普查情况,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国男、女不同身高的平均体重情况。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张统计表,说一说这张统计表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
(1)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
(2)表头第一个格分成了三部分:身高、体重、性别。
学生说不出的,由教师介绍。
师:谁知道表中的第一行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第一行数据表示的是不同的身高。
师:48.3和47.7又分别表示什么?
生:身高为153 cm的男性平均体重是48.3 kg,女性是47.7 kg。
师:其他数据呢?
生1:49.9 kg是身高157 cm的男性平均体重,49.6 kg是身高157 cm的女性平均体重。
生2:身高161 cm的男性平均体重是54.3 kg,女性是51.8 kg。
2.观察未完成的统计图,了解图中不同颜色的点表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7页下面没有完成的统计图。谁知道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分别表示什么?
生:蓝色的点表示女性的平均体重,红色的点表示男性的平均体重。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完成这幅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4.提出第(1)个问题,让学生预测175 cm的男性的平均体重。
5.鼓励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并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统计表中的数据信息,并完成统计图。提示学生:先确定每个格表示多少元。然后,充分展示、交流学生制作的统计图。最后,分别讨论
(2)(3)两个问题。让学生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情况作出分析。了解我国的惠农政策等。如学生说不出,教师可参与交流,然后说对这些政策的体会。
2.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再交流讨论问题(1),然后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
3.收集资料,布置收集统计图的任务,为下节课做准备。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方便地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复式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标题、时间、图例、横轴、纵轴、点和连接的线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汇报上看,对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说出哪些信息时,并没有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内容,譬如比较优势等。
[再教设计] 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多次分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异同,从而掌握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和步骤,并会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有关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并进行评价。
第4课时 读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4,例5。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能对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
3.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统计图表述和交流数据的直观性和科学性。
【教学重点】
能读懂生活中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对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解释,写成短文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读统计图(一)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4统计图,给学生充分的读图时间。
2.交流统计图的特点和从图中得到的信息。这幅图反映了我国2003年以后财政收入情况,上面连在一起的圆表示该年度的财政收入,下面的箭头表示外汇储备增长。另外,圆形和箭头的大小与数额的多少有关。
3.提出:根据这些信息,想到哪些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二、读统计图(二)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5统计图,教师先介绍:亿本币是指本国的钱币,以“亿”为单位。如印度的“亿本币”是指“亿卢比”。同时告诉学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卢比与美元的汇率。
再让学生自己读图。
2.交流从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
三、巩固拓展
做一做: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收集的各种统计图。
2.让学生选一幅统计图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的文字。
3.先小组内交流每个人写的短文,再请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读统计图
亿本币
一个统计图能反映两种不同的数据增长情况。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设计统计图表时,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例如:喜欢收看的电视节目、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每天睡觉时数等,这些有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有的是有所了解的,或是很想进一步了解的……通过读由这些素材提供数据形成的统计图表,学生很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发现数学信息,到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提出建议或进行预测,学生的学习逐步深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足之处] 学生在读统计图的时候,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仍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再教设计] 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了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制作统计图,把他想表达的内容体现在统计图当中去,向组员汇报展示,通过组员质疑完善,进而提高学生对统计图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