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3、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4、道路虽然拥挤,却是寂寞的,因为它是不被爱的。
5、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走 近 泰 翁
20世纪初
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
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
剥削,使古老的文明之邦陷入
贫穷、愚昧之中。为唤醒这个
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
----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
“圣雄”甘地,一位是印度近代
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
宾德拉特·泰戈尔。
泰戈尔及其创作(1861~1941)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分出现的。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 《摩诃摩耶》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的诗
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
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
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
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3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50部诗集,被称为印度文坛的“诗圣”“诗哲”。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以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歌曲。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冰心曾经翻译过他的《吉檀迦利》。他本人1924年和1929年两次来华,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影响深远。冰心就将“母爱,童心,大自然”当做自己创作的主题。徐志摩、郭沫若也把他的诗歌当做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诗“新月派”受泰戈尔影响很大。
素 芭 印度 泰戈尔
瑕疵( ) 浑身解( )数 蜷( )缩
毗( )邻 岸埠( ) 炙( ) 人
颊( ) 磨蹭( )( ) 舐( )
摩挲( )( ) 憩( ) 海市蜃( )楼
情愫( ) 修葺( )
cī
xiè
quán
pí
bù
zhì
jiá
mó
ceng
shì
mó
suō
qì
shèn
sù
qì
词语积累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给小说每章拟一个小标题,并试着概括每章的主要内容。请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答城的一份人家。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骗了一份人家。新郎家事先完全不知道新娘是哑巴,而自私的素芭父母,为了保住自己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竟狠心的将素芭留在了外乡。
情节挈领
章节
情节
1
素芭身世
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
生活环境
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
亲密朋友
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
帕斯达帕
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
父母之命
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6
被逼远嫁
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
素芭是个怎样的女孩?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 迅
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
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素芭的眼睛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
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
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
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
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
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
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
不知凝视着什么;
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
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茫。
贴切而惊人的比喻
正面的工笔描绘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
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但她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一顾。
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没完:“我什么地方得罪了你?”
丰富的情感、敏感的心灵
素芭,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有一双清澈明净、会说话的眼睛.
是什么原因让素芭的眼里有了这样的内容?请从下面场景中进行分析和概括。
大自然里的素芭
朋友身旁的素芭
帕勒达帕
父母眼里的素芭
“考官”眼里的素芭
大自然里的素芭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渡船……仿佛是世外桃源
大自然的各种响声、不同语言和多彩运动,就是这位哑巴姑娘的语言。……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这是一幅绝妙的风景,远离尘嚣的村庄,一切无比美好,无比温暖。
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位无言的女孩子,面对面静坐着——一个置身于炎热的阳光之下,一个静坐在一棵大树的绿阴底下。
侧面烘托表现人物形象,乐景写哀情。孤独的素芭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朋友身旁的素芭
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
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奴役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浓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
帕勒达帕
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
而帕勒达帕掺入了几许爱的成分,亲热地称呼她为“素”。
……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里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说罢,他又凝视水面。
父母眼里的素芭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父亲巴尼康托更爱自己的小女儿素芭,而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始终沮丧不堪。
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时候也没有对她说。
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素芭的心灵
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
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
素芭,只有在大自然里,只有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快乐和温暖,在人群里,她得到的只有伤害!素芭,眼泪流到何时是个尽头!
鲜明的对比,感受到了素芭的悲哀。
素芭身边的人们可以用话语交流,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素芭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关心,找不到温暖。素芭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因而得不到更多的爱护,父母打算用欺骗的手段把她嫁到加尔各答。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流泪伤心,得不到任何关心,惟一的好友只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丝毫没有离愁别绪。在鲜明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和人的关系,远远不如和小动物们,和大自然来得亲密。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这是一个 的地方。
美丽如画
人情冷漠
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素芭
父母
朋友
村民
动物
自然
无比纯净美好
孤寂
对比、反衬
烘托
素芭这位美丽善良的哑女,有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考官”眼里的素芭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儿似的,新郎官觉得,她有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品足了。
二、合作探究
对小说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二是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你认为哪一种解读更准确?
时代背景介绍: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而且儿子继承家产,有扶养父母的义务,於是父母千方百计的想生男孩,女孩先天就受歧视。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於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事实上,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据说在印度嫁女儿是要给男方家里送彩礼的。没有钱的人家是嫁不出去女儿的。所以女孩子生下来就被看做是一种负债。而且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印度男人在娶老婆的时候,不仅能够得到一大笔财产,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奴隶。他们还可以随时休掉自己的妻子。
以前的印度也会发生男人把自己的老婆放火烧死,或者杀死,以便能够不断再娶老婆,再得财产的事情。法律对此类事情经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女人则要在男人死去的时候陪葬。这个习俗甚至十年前还发生在印度的一些偏远地方。??
冰心在翻译《素芭》的结尾时是这样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印度种姓制度是一种富有印度特色的传统社会制度,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成为贱民 。
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尾声里,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颜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的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可以说是泰戈尔对她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形象的一个概括,女性被歧视,被侮辱,出嫁需要用尽心机,破费钱财,在素芭(包括她姐姐)身上都有体现,她应该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的女性的缩影。
明确:
心中的素芭——分析人物形象
素芭是一个_____的姑娘。
素芭是一个美丽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素芭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描写
素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素芭是一个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让朋友冷漠、被丈夫抛弃
素芭是一个___________的姑娘。
眼睛
心理描写
与动物
与自然
与人
是亲人的负担、被朋友冷漠
美丽聪慧 善良 感情丰富
孤寂 悲惨命运
正面的工笔描绘
贴切惊人的比喻、排比
美丽
彼此依恋,关怀,理解(反衬)
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愉悦、悲伤(侧面烘托)
孤独、无奈
她奇幻的思想是她渴望打破现状、得到别人关心
独特、美丽、聪慧
、被丈夫抛弃
动作、神态描写
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人情冷漠
五、想象练习
那么,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