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
【日本】志贺直哉
看了这些葫芦的图片,
大家是否也惊叹于葫芦的美呢?
今天我们就要走近一个叫清兵卫的日本小男孩,看看他与他的爱好——葫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兵卫与葫芦》
教学目标
1.了解志贺直哉相关生平、代表作品;
2.分析小说的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3.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
4.领会作品的内容与主旨。
作者介绍
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受到西方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他们推崇尼采的思想,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
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 “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此篇小说写于1913年,首次发表于日本的《读卖新闻》上。郁达夫称赞他:“在日本文坛上占的地位,大可以比得上中国的鲁迅”。
他的家境非常殷实,是一位典型的富二代。祖父经营矿业,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实干家,但是他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在他两岁时,祖父以志贺直哉的父母不会带孩子为由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导致志贺直哉与父母的关系逐渐疏远。后来又因为母亲去世,父亲续弦,以及在劳资关系斗争中,他同情工人,有追求自由恋爱,这一系列的个性化的举动导致他和父亲常常发生激烈的争吵。历经十多年才和父亲和解。
这篇文章是否有他与父亲的影子呢?
字音
热衷 战战兢兢
茶卤 薪水
哆嗦 呵斥
熠熠 乖觉
zhōng
lǔ
duō SuO
yì
jīng
xīn
hē chì
guāi jué
思考
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
1、“这件事”指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
2、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
结构特点:
开头
结尾
(再说结局,呼应开头,引人深思)
(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
情节
发展
高潮
结局
结构层次
痴迷葫芦,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1-20)
葫芦被没收,教员家访,父亲砸碎葫芦(29-36)
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37-44)
改变爱好(45-46)
发生
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21-28)
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清兵卫的的爱好与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
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
父亲觉得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葫芦,而且都是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葫芦形很周正的。认为小孩不懂什么。父亲对他的爱好不屑一顾,只是觉得他贪玩而已。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
??? 老师(教员)对于清兵卫的痴迷葫芦,非常生气,认为“这种小孩将来不会有出息”
“摇摆”
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
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此处情节的摇摆有何作用?
插叙:宕开一笔,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也被“吊”了一“吊”,使得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
2、教员家访(危机爆发),父亲恰好不在。
????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
????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
????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
3.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
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
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
人物—清兵卫
②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③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④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⑤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⑦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
清兵卫为什么喜欢葫芦?
葫芦既能够让他体会到创作的乐趣,给他带来无限惊喜。
与葫芦有关的人和事,都能带给他无尽的欢乐。
葫芦是他唯一的快乐源泉,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给他带来新鲜感。
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能干、可爱纯真,细心乖巧,有点孤僻,有独立的审美
概念
“马琴,曲亭马琴”:本姓泷泽,名兴邦,别号曲亭马琴。日本江户末期小说家,生于武士家庭。二十四岁开始文学生活。
“修身课”:是讲授道德、伦理的课程,后来发展到主要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才被取消。
“新地”:当地的花街柳巷。
“武士道”:武士的一种不成文之法,核心是对君主的忠诚,强调为君主毫无保留的舍命现身精神,受时代局限,武士道被利用,为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服务。
“云右卫门”:桃中轩云右卫门,日本浪花派演员。他热衷于军国主义,表演歌颂武士道。
清兵卫的父亲
父亲:严厉、从众、易被他人左右、暴躁冲动、顺从权威、畏惧教员
教员
教员为什么强烈反对清兵玩葫芦?他是个怎样的人?
喜好不同
狭隘、偏执、虚伪
清兵卫的母亲
怯懦
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葫芦的归宿对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题的揭示有什么积极作用?
这些交代看似闲笔,却使小说情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葫芦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份认可其实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
在文章的最后两自然段,清卫兵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如此安排结局的用意?
内容、主题——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结构——呼应开头,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
主题
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行为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
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
小结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日本与中国同属于东方国家,文化受中国影响较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的意志,缺少个性和自由空气,因而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主人公清兵卫的命运令人同情,前途令人担忧;家长的武断专制、扼杀个性的做法更令人气愤。更令人深思的是清兵卫在这些压力下,自觉地放弃爱好,是多么可惜啊,他将永远无法正确估计自己天才般独特的审美能力,而这一切民他擦肩而逝,这难道不令人感叹吗?
六、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悟启示?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谈谈。
你是否也曾经或正在痴迷着什么东西吗?
你的老师和家长是怎么对待你的痴迷的?
其实,我们都是清兵卫
体验感悟:
小结:
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
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
——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
你很优秀,真的!
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
七、课后练笔:创新想象
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扼杀后,又热衷于绘画了,他的这一新的爱好能守住吗?后来还可能会有怎样的情节呢?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这篇小说的情节。
《清兵卫与葫芦》续写
昏黄的灯光下,清兵卫趴在桌子上,如饥似渴地翻着一本本新买来的绘本,眼神专注于那一页页的写实画。他时不时地忍不住拿起笔练上几笔,画上的每一笔似乎都倾尽心力,格外的认真;他有时只是看着,露出浅浅的微笑,轻轻地用手抚摸那绘本上的一笔一画;他有时会突得站起,拍案叫绝他看到的一幅幅惊人的美图,然后高高地将绘本举过头顶,大笑着,手舞足蹈着……每每夜晚母亲来叫晚提醒他该睡觉时,他都依依不舍地钻进被窝,机灵的眼睛转动着耳朵倾听着,洞察周围的动静,直到父母的壁灯熄了,早已迫不及待的他“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将绘本藏在被窝中,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手电,继续享受自己的宝贝。
早上,睡意朦胧的他不情愿地抓起书包,离开他再三检查过的安全隐藏绘本的地方,他可不想再被父亲发现了……
每天他都会认真地听完每节课,他不想被抓住任何把柄失去自己珍爱的绘本……可是那天一早,他穿过大街转出弯时,眼球一下子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画作吸引住了,他兴奋地穿梭在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原来镇上这两天举办画展,这楞把清兵卫给乐坏了。他有时走走如走马观花,有时停驻爱抚他喜爱的画,一盯就是好几十分钟,似乎想要把那画的每一笔每一画都刻进脑海中;有时奔跑几下,像脱了缰的野马表达式心中无限的美好,来来回回看了一遍又一遍。
时间不由人地流逝,清兵卫兴奋地早忘了时间,等到街上的人渐渐散去,画展结束之时,他才缓过神来,一拍脑袋“完了”,血液顿时沸腾起来,脸“腾”地红了,他手足无措地徘徊在大街上不敢回家……
天色渐渐暗了,清兵卫惊恐地往家走去,战战兢兢地跨出每一走,他知道将要去面对的一切。
“跪下!”父亲厉声喊道。他早已气得脸色发青了,一看到清兵卫进门就跳了起来。
“扑通”一声,清兵卫无力地跪倒在地上,用眼睛的余光看了一眼同样跪着的哭泣着的母亲,瞟了一眼怒发冲冠的父亲,不敢说一句话。
“以前玩葫芦也就不计较了,现在长大了就学会逃学了,你的老师来过了,看看你干的好事!真是个败类啊,我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孩子呢!”父亲毫不留情地表达着愤怒,而清兵卫只是呆呆地望着地面……
……
清兵卫踉踉跄跄地回到自己的房间,望着被翻得一片狼籍的房间,他视而不见地径直走向藏绘本的柜子,空空如也。他的脚一下子僵硬了,眼睛直钩钩地望着柜子,再也不想移动半步……离开绘本的清兵卫再也打不起精神来,总爱一个人发发呆。家里人也只当他犯了糊涂变以傻子了,请了大夫也查不出什么病因。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清兵卫忘了一切曾经爱过的,但也忘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沉浸在自己孤独的世界……
有一天,两个陌生人来到清兵卫的家,掏出那几本清兵卫挚爱的绘本和夹带着的清兵卫的临摹画,说:“这画是您家公子的吧,那天我从卖废品的老奶奶那儿发现的,觉得您家公子特有天赋,想让他随我出国深造,你看如何……”
父亲呆滞着望着这两个陌生人,只是杵在那儿,杵在那儿……两行泪水落下却再也唤不醒,已经“沉睡”的儿子的心……
大雨滂沱地冲刷着这个世界,黑暗笼罩了这一家人的心;大雨淋碎了儿子那时希望的心,同时注满了父亲那颗悔恨的心……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素材积累
。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