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教案:专题4.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11-2012学年高二历史教案:专题4.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21 18:4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4.2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重点讲解】
列表归纳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史实
古代 近代 现代
交通工具 船、马车步行 出现: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诞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发展: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青藏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机车制造的进步;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铁路
公路 出现: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但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公路网,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 出现:鸦片战争后,轮船进入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诞生: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一些航线被取消,有的则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航空 诞生: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进步: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航线和航班也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讯工具的变迁 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随后,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以后,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
电话 诞生: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难点分析】
一、浅析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1.原因
1840年夏,英国从海上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不论从战争的进程,还是从战争的结果,英国先进的交通工具都在极大地影响这个古老的国家。进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中,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二、浅谈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认识
1.状况:建国前,发展缓慢,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建国后,发展迅速,并且向内地发展;火车机车不断改进,车速进一步提高。
2.认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铁路的长度是衡量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
三、浅析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的影响、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影响
(1)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2)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2.存在问题:交通堵塞、安全事故、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健康等。
3.对策
(1)制定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有一个前瞻的考量,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的方式,要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的轨道交通(高架轻轨、地铁)等。
(2)地面、地下、空中的路轨设计,发展立体交通,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3)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客流量的最小化。
(4)实行单向行轨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5)要正确对待自行车,在交通管理上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
(6)教育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7)对私家车出行实行地段限制、时间限制。
(8)简易事故处理机制的确立和非现场执法。
(9)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学法导航】
1.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2.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3.通过比较古代交通、通信、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的不同,从而加深对人们出行和传媒方式变革的认识。还要注意同当前热点问题相联系。如联系磁悬浮列车的开通,理解交通工具的革新。
4.关于建国后人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变得方便、快捷和有质量。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要实现这个愿望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也离不开好的政策环境,那就是要搞改革开放。这样,学习这部分内容就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是使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如果在学习中能够这样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开拓思路、培养历史感。
【小资料】
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及飞行第一人──冯如
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1883年生于广东恩平县。12岁时因生活所迫赴美国旧金山谋生。1903年,当得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立志建立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1907年冯如得到当地华侨的赞助,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立飞机制造厂做工,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冯如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9月21日,他驾驶自制飞机翱翔在奥克兰市天空,以2 640英尺的航程超过莱特兄弟首次试飞852英尺的成绩。美国报纸惊呼:“中国人航空技术超过西方”。1910年7月,冯如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冯如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的赞许,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1911年2月,冯如谢绝美国多方的聘任,带着助手及两架飞机于1911年3月回国到达广州。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光复,冯如立刻参加革命军,被任命为陆军飞机长,准备组织飞机侦察队。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公开进行飞行表演。冯如驾驶自制飞机凌空而上,高约36米,东南行约8千米。当时飞机运转正常,操纵自如,鼓掌之声,不绝于耳。但冯如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可见,冯如为开拓和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至死不渝,犹嘱后人,继续进取,实可敬佩。死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遗体安葬在黄花岗,并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体验高考】
1.(2011·上海卷)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解析】唐胥铁路开通是1881年,第1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北伐发生在国共合作后的1926年。《庶民的胜利》描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在1918年。街上路上互行脱帽鞠躬礼正是体现了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革。
【答案】B。
2.(2011·天津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抓住材料中的“旧城”、“河流”、“铁道线”、“电车道”等关键信息,这里很明显反映的是陆路──水路──铁路──电气化的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天津城市发展趋势如此变化,即是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