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朱亮
大学节选
《大学》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
——明 方以智 《通雅?姓名》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是孔子的学生,以孝行著名。
观点一:读“参”为cān(餐)音
“曾参,字子舆,参当音参乘之骖。”
——明 方以智 《通雅?姓名》
“曾参,字子舆。参,读为骖。”
“古人名字多假借,必读本字而其义始明。”
——清 王引之 《春秋名字解诂》
观点二:读“参”为shēn(身)音
观点二:读“参”为shēn(身)音
“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观点二:读“参”为shēn(身)音
“森,木多皃。从林从木,读若曾参之参。”
——东汉 许慎《说文解字》
慈乌夜啼
唐 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省身、慎独的修养观
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
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省身、慎独的修养观
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
宗圣
小学:
“详训诂,明句读”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小学:
“详训诂,明句读”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
“修己治人,治国安邦”
关于《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品,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示。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三字经》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
——鲁迅《呐喊自序》
格物
格物
致知
格物
致知
诚意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内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齐家
内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齐家
治国
内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
美国人说,“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国人说:“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 福的人。”
法国人说得更好:“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伏尔泰语)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康诰》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