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道德经》由何由来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德经》(44),共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作品简介
在道教中,《老子》称为《道德真经》,《庄子》又称《南华真经》,《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合称三真经,被道教奉为主要经典。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国哲学之父”,他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修身上,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出生的传说
据传,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
老子主张的“道”具有怎样的特性?
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
道:众妙之门
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
“道”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啊,又无形!它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停地循环运行。它可以算作天下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大成为逝去,逝去成为辽远,辽远又返转还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如何理解“无”和“有”?
“无”和“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含着无限的“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之:放在句中,调谐音节,无实在意义。斯:则,就。
恶:指丑。 故:所以。
相倾:相向、相对。
声:简单的发音。 音: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组织和节奏就叫音。
和(hè):应和。
这部分体现了老子的什么观点?
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作者由自然现象,想到应怎样对待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老人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
绝、弃:弃绝,废弃。圣:通达,聪明。复:回复,回归。
以为:作为。文:原则。少:形容词用作动词,减少。
绝学:古今异义词,古义:抛弃学问;
今义:①失传的学问,②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老子认为治国应该怎样?你认为合理吗?
去除圣智、仁义、巧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治国者注重控制自己的欲望,不积聚奇巧器物,不剥夺百姓的物质,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身上会带来负面效应,产生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即“天下莫于水柔弱”,状语后置句。莫,没有什么,代词。
莫之能胜:即“莫能胜之”,为宾语前置句。
无以:没有用来……的。
是以:因此、所以。
受:承担、承受。
垢:耻辱。
是:这样,代词。
谓:称作。 若:像。
七十八章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中国教育家常枞(zōng)弥留之际,他的学生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谦卑治国。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能做到“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要求。
水的特性: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弱中带强、柔中带刚,所以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水”有何特征,从中悟出了什么治国道理?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正言若反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肯定。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等语中,就是以“愚”“缺”“屈”“拙”“讷”等“反”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成”“大直”“大巧”“大辨”等正面的意思。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少。
什伯之器:各式各样的器具。一说,兵器。
重: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虽:虽然。
陈:陈列,引申为“使用”。
甘、美、安、乐: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甘、使……美、使……安、使……乐。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如何看待?
老子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不会攻心斗智。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积累名言: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1、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6、知足之足,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