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整合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整合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10: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风
万古情怀此登临
一、琅琅诵读知文本:
古诗《登幽州台歌》《望岳》和《登飞来峰》
1.朗读这三首诗,并观察题目,说发现。
有登亭台的,都是登高,有登山的,以后抒发某种情思的作品。
登临诗。
登临诗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登高望远之作呢?
登临诗一般创作思路是:
1.登临何时何处?
2.目见何景何物?
3.生发何感何怀?
4.为何生发这样的情感?
万古情怀此登临
《登幽州台》中望到了怎样的景?哪些景物打动你的心?
《登幽州台》中,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士的地方。诗人登上幽州台,从时间上,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到历史的悠久。从空间上,把个人置放到广袤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一方面感受到空间的辽阔,一方面又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幽州台历史悠久又苍茫开阔,令人感慨;
二、万古登临望其景
《望岳》中望到了怎样的景?哪些景物打动你心?
《望岳》中,诗人远望五岳之首泰山,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大地,连绵不断。近望,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泰山凝结聚绕,那泰山仿佛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将山北山南切割成一边暗一边明。
诗人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大双眼凝望并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不禁豪情满怀: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视众山,啊,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的渺小。
杜甫登泰山,泰山神奇秀丽又雄伟壮观,令人震撼。
二、万古登临望其景
《登飞来峰》中望到了怎样的景?哪些景物打动你心?
《登飞来峰》中,飞来峰上耸立着的高高的宝塔,那高高的宝塔听说鸡叫便可以到红日初升的景象。诗人登上飞来峰,眺望远方,顿时无所畏惧:什么困难都阻挡不了我的视线,因为我身居宝林山的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高耸入云又灿烂明亮,令人感动。
二、万古登临望其景
三、万古登临感其心
景因情生,情因景动。哪一联诗让你在登临中触摸到诗人的内心?
白居易《初授拾遗》:“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杜甫自谓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请结合关键词句走进诗人内心。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独”体现诗人在无垠的时间与空间面前,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这是一种大孤独
《望岳》
“造化钟神秀”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美。“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之高大。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眼中的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大。他想要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看出他不怕困难的决心。
这是一种大气魄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浮云”既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搭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这是一种大抱负
四、万古登临识其人
登临望景,读诗识人。猜猜此时的诗人处在一种怎样的境遇之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
陈子昂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直言敢谏,但建议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挤和打击,壮志难酬的陈子昂三十八岁辞职还乡,后被奸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四、万古登临识其人
一生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这首诗写于第二次从军,即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他抱病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东北讨伐契丹,以右拾遗任武攸宜帐下参谋。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人攻陷营州。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迎击契丹,武不允。几天后,陈子昂亲眼目睹了武攸宜的指挥能力,看着唐军以优势的兵力却一败再败,他忍无可忍了,又一次慷慨激昂地请战,却激怒了武攸宜这个公子哥,将他贬为军曹。
一个忠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诗人。
四、万古登临识其人
杜甫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去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落第的杜甫根本没觉得是打击,他在洛阳住不久便开始了他第二次漫游。他后来用《壮游》诗来形容他第一次漫游的情形:“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一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诗人。
四、万古登临识其人
王安石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一位有着雄心壮志诗人,也是一位无所畏惧的改革家。革命导师列宁就曾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五、登临诗常见主题:
1.感怀身世:《登幽州台歌》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2.热爱山河:《望岳》诗人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都喷薄在诗中。
3.言志抒情:《登飞来峰》则忘凡超俗,理性冷静。整首诗体现诗人心胸开阔,积极乐观的人生理念。
无论我们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要畏惧,不要悲观,不失凌云之志,永葆赤子之心。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