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2021年山东省各地中考一模试卷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word版,共11页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2021年山东省各地中考一模试卷精选汇编-诗歌鉴赏专题(word版,共11页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21: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各地
2021届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
诗歌鉴赏专题(解析版)
2021年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4分)
浣溪沙
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注:王安石政治上受挫罢相后,退隐江宁,寓居半山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该词作于此期间。
8.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9.
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词进行赏析。
【答案】8.
词的上片写自己寓居的环境,表现词人归隐生活的冷清寂寞。下片词人对生长在寂寞环境中的桃杏发出深沉的慨叹,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惆怅与不平。
9.
示例一:寓情于景。上片中作者写到寓居的环境有宽敞的庭院。“门前白道水萦回”,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婉转、盘旋的溪水,呈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村野生活情景,表现了对山中美景的喜爱。
示例二:善用修辞。“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人的思想情感,新颖别致,并以山上的桃花和溪边的杏树来比喻自己,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隐居山林后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示例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爱闲能有几人来”,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这是从正面描写凄清的场面,不禁让人感到惋惜,也从侧面说明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两个知音懂得他此时的心情,希望他们能和自己分享这美景,可惜就是没有知音。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的情感理解。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这首浣溪沙,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而他的作于这个时期其他词篇,内容大多为描绘江南景色,表现闲适心情之作。
上阕“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是写景,景色平淡,透露着清闲无聊;而“爱闲能有几人来”更是直抒内心情怀,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无论是景,还是情,冷清寂寞感扑面而来。
下阕“春寂寂”“三两栽”写出了桃杏等在“寂寂的春天”生长,环境本已寂寥,又“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特别是“为谁零落为谁开”更是慨叹桃杏花知音难觅之惆怅。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作者以桃花自喻,溢于言表的落寞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词句赏析。题干要求从“构思、写法、语言”任一角度来写。
构思写法上,此诗“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如上阕“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为景,“半是苔”“水萦回”又体现孤清寂寞之情。而“爱闲能有几人来”由景而生发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下阕“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景,“春寂寂”“两三栽”表现出环境的寂寥,暗显作者内心的凄清。而“为谁零落为谁开”也是即景抒情之句,就着眼前之眼,直接生发落寞惆怅之情。
语言及修辞运用上,有比喻,如“山桃溪杏两三栽”则把自己比作“桃杏”,三三两两,生长在寂寂的春山,表现孤独之情;有反问,“爱闲能有几人来?”“为谁零落为谁开?”用反问直抒胸臆,增加表意效果,彰显孤寂之心;有拟人,如“小院回廊春寂寂”“为谁零落为谁开”把人的寂寞情感赋予“春天”“桃杏”等景物之中,表现情感。
表现方法上,采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这首浣溪沙,作者以桃花自喻,落寞之情溢于言表。像“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是从正面描写“寂寞的春天、三三两两的桃杏”这一寂寞聊的场面,但也从侧面表现王安石内心想寻找知他、懂他的朋友,却又难以觅得的惆怅之情。
综上所述,任意选取一点归纳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
2021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写出了日暮时分,羊儿、牛儿回到村子里已经很久了,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觉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
B.
颔联写出了夜晚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诗人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深藏着极浓的悲郁。
C.
诗的首联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D.
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8.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7.
D
8.
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流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何须”一句,委婉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画面描绘。“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石”与“泉“草”与“露”,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答题时,首先描写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石泉”“暗壁”“草露”“秋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要忠于原诗。然后,概括景物所要营造的氛围特点“凄清而幽寂”;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①
岳飞
昨夜寒蛩②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③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④。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①此词作于秦桧任宰相时,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②寒蛩:秋天的蟋蟀。③旧山:家乡的山。④瑶琴:饰以美玉的琴。
8.
这首词的“小重山”是_____
,“昨夜寒蛩不住鸣”是_____,从词的字数来看,本词属于______。
9.
结合诗词内容,说说“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哪些。
10.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两点作简要说明。
【答案】8.
(1).
词牌
(2).
题目
(3).
小令
9.
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
10.
借景抒情,用静寂的环境烘托孤寂的心情;用典,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的忧愤之情;暗喻,“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暗喻投降派阻挠抗金。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小重山”为词牌名,“昨夜寒蛩不住鸣”题目。全词共五十八字,而小令一般会把字数控制在五十八字或以内,所以从字数上看,这是一首小令。
【9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联系全词内容和写作背景,上片“千里梦”暗示梦回到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地区,说明了词人在睡梦之中也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起来独自绕阶行”,已是深夜,作者仍难以入睡,只好起来独自绕着台阶行走,可见作者的愁苦无奈之情。“白首为功名”十多年已经过去,头发也白了,仍未能返回故园,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表现了作者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所谓“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10题详解】
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周围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熟睡,只有天上的明月散下淡淡的冷光。深秋的月夜,凄清冷淡,表达了作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凄凉心境。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缺少指引,深感寂寞的心情。这三句表达了作者抱负难以实现的痛苦,反映了投降派统治下南宋的黑暗现实。
“阻归程”,实际并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遥远,难以归去,而是暗喻着对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因为当时正是秦桧弄权,气焰十分嚣张时候,作者不便明言,所以用暗喻的表现手法,弹出弦外之音,让读者去体会。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二月四日作①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①此诗作于淳照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13.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流露出了诗人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
B.
诗人借轻柔之风、消残之雪、飞蝶鸣鸠描写了早春的景色。
C.
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D.
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衬托出作者虽闲居在家却旷达乐观的心境。
14.
诗的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请自选角度赏析。
【答案】13.
B
14.
示例一: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在“飞蝶鸣鸠俱得意”与我的“闲愁”的对比中,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失意苦闷的情绪。
示例二:运用衬托的写法。以“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解析】
【13题详解】
A.这首诗写于作者落职闲居家乡时,“东风应笑我闲愁”形象地写出诗人落职闲居的苦闷。理解为“纵情自然的闲适自得之意”不正确;
C.
诗的一、二句描写早春的景色,没有“鲜明的对比”。描写春景,为下文抒发自己的失意苦闷情绪蓄势,理解为“诗人对早春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不正确;
D.
第三句诗中“得意”二字,形容的是“飞蝶鸣鸠”,反衬自己落职闲居的苦闷;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1.拟人对比的修辞方法。“飞蝶鸣鸠”“得意”,东风“笑”,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飞蝶鸣鸠”和“东风”以人的情感。“飞蝶鸣鸠”“得意”与“我”“闲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失意苦闷情绪。
2.衬托的写法。春天来临,蝴蝶飞舞,斑鸠鸣唱,无限生机,而诗人因落职闲居家乡,大好的春景在诗人眼里竟是“笑”我闲愁。“飞蝶鸣鸠”的“得意”,反衬此时诗人心中的失意苦闷。
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千万条杨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迎送这飞扬的马蹄;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了北方。
(2)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护卫生涯的厌倦,以及对家乡和闺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作答时要抓住“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诗句中的
“杨柳”“马”“征雁”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即可。(2)词的下片,“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苦闷之情跃然于纸。词人只好把自己的闲情逸致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梦境中,竟然隐隐约约追逐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常年忙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之中,流露出其对对护卫生涯的厌倦。结尾一句“信回刚道别多时”,则表达了词人对家乡和闺中妻子的思念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2021年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
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
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
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12.
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答案】11.
C
12.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解析】
【11题详解】
A.“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理解有误。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物描写可知,这是初春的景象;“最爱湖东行不足”直接表达了对钱塘湖初春时节美丽景致的喜爱赞美之情。
B.“水面降低”理解有误。诗中“水面初平”展现的是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的景象;
D.“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理解有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这是直接抒发对湖东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炼字。颔联中,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词着意描绘出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2021年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④,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①公元1078年,徐州春旱,太守苏轼曾率众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此为词人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所作。②缫车:缫丝所用的器具。③牛衣:蓑衣,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④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
13.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词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B.
上片写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风俗画。
C.
“村南村北响缫车”通过写嘈杂的“缫车”声,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烦躁郁闷之情。
D.
这首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记事,重在行人之态。
14.
这首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敲门试问野人家”中“试问”两字就让词人形象栩栩传神。请结合本句内容,分析词人形象。
【答案】13.
C
14.
“试问”有敲门探询之意,“野人家”指村野的一户人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意和作者的情感。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表现出诗人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喜悦之情,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ABD正确。C选项“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烦躁郁闷之情”有误。上片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传达出诗人欢畅喜悦之情。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合诗句分析词人形象,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可为何要“敲门试问”呢?因为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同时他是一个体贴百姓、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形象刻画出一位和蔼可亲、仁爱宽厚的知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