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大题新题型分类特训 特训六 观点事件评析类 图片信息提取类 撰写解说词发言稿类(含答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大题新题型分类特训 特训六 观点事件评析类 图片信息提取类 撰写解说词发言稿类(含答案,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7 16:4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材料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0年的晚清铁路之争
1880年,中俄伊犁问题紧张之际,淮军将领刘铭传应召进京。他在奏折中提出了修建铁路的主张,并建议先修清江浦到北京线。对此,内阁学士张家骧上奏称:“清江浦乃水陆通衢,若造成铁路,商贾行旅,辐辏骈阗,必较之上海、天津更为热闹。洋人工于贸利,其从旁觊觎,意想可知。……设或借端生事,百计要求,则将何以应之?……自清江浦至京相距一千数百里,从中岂无田亩、屋庐、坟墓、桥梁阻隔不通之处?开造铁路,将于阻隔之处一律平毁灭乎?”
李鸿章随即上奏说:“伏思中国生民之初,九州万国自为风气,虽数百里之内,有隔阂不相通者。圣人既做刳木为舟……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四五十年间,各国所以日臻富强而莫与敌者,以其有轮船以通海道,复有铁路以便陆也。”他认为修建铁路,对于国计、民生、矿务等九个方面都大有好处。
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上谕:“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
刘铭传所奏,著毋庸议。”
——据雷颐《晚清电报和铁路的性质之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880年的晚清铁路之争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个体农民都是“一套人马”,顾了收,就管不了种。只有李天树农业生产合作社有条件收、种兼顾。他们连夜调配了劳力:全部妇女包下收割,十个男劳力负责打场,抽出六个劳力和七个牲畜投入抢种。这样,边收边种,五天之内,六十六亩茬地都安下了秋苗。以后,天越来越干旱,但是社里还有许多地要种,于是又二次调配了劳力……人们清楚地看到:在那广阔的坡地上,只有合作社的土地又早又好地播种了。
——摘编自《减灾不减产——从李天树农业生产合作社看组织起来的优越性》(《人民日报》1953年11月21日)
材料二 打开我们的宪法,人们就会看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行使的职权的条文里规定,人民掌握着最高的国家权力:从修改宪法,制定法律,一直到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这就是说,人民的权力是无限大的。就是这样,六亿的人民,加上无限大的权力。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和平、幸福的生活,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
——摘编自《难忘的一天》(《人民日报》1954年9月21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的报道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大事记
时间
主要事件
1600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
1665年
东印度公司创建了“公司职员有限责任制”,使公司具备了现代股份公司的特征。
1670年
查理二世授予东印度公司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令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的权利。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
1681年
东印度公司通过进口胡椒、香料等成功打压了荷兰的垄断价格。
1746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战胜了法国东印度公司;七年战争后,最终摧毁法国殖民者势力,独霸印度。
1757年
发动普拉西战役,用武力占领了印度最富庶的孟加拉地区。正式成为英帝国在印度实行殖民统治的“代理人”。
1773年
英国议会通过《东印度公司管理法》。政府对东印公司在印度的经营行为开始有所规制。
1813年
《印度贸易垄断废止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
1827年
曼彻斯特、利物浦的制造业者和商人们向下议院提出开放中国贸易的请愿书,反对东印度公司垄断权。
1857年
印度爆发了“印度兵叛乱”,东印度公司求助本国政府镇压起义。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的容忍到达极致。
1858年
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东印度公司被撤销。印度进入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时期。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丘吉尔称赞欧洲复兴计划是“历史上最慷慨的行动”;伦敦《经济学家》周刊认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这样正直慷慨地支援别的国家;英国财政大臣盖茨克尔同样表示“我们这个民族,并不轻易动感情……也不爱形之言辞,但这些特征并不能掩盖掉我们对美国人民真挚、深切的感激”。
——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战争与和平(1941?1950)》
材料二 帝国主义阵营及其主导力量美国,开展了特别积极的侵略活动。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只不过是美国在世界各地执行的全球扩张政策的总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欧洲是这个总计划中的一个章节美国通过该计划在政治和经济上奴役欧洲。
——摘编自《日丹诺夫在情报局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等
注:日丹诺夫,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析。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代化理论表现在:
(1)现代化是一种时代趋势,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2)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3)现代化是一种力图把西欧、北美诸国特定的现代化工业化原则抽象提升为超历史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原则的努力。
(4)现代化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学术界起某种“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李海仙、丁建弘《时代的标志与时代的精神——评“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新论”》
评析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得出结论。(要求: 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3为东汉画像石,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中国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
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三个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7.下面分别是东晋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面两幅图在政局方面有何相似与不同之处。
(2)结合史实,概括产生上而两幅图现象的共同原因,并简析该现象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8.图片证史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阅读下面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任选一幅图片,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据此进行历史阐释。
9.图1、图2分别是创作于1957年、2006年的宣传海报,折射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图1、图2,提取海报中有关体育宣传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察上面的年代尺,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准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
11.许多传世名画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位大使,左侧的是法国国王派往英国的使节,右侧的是主教。木架的最上层,放置着天体仪、三个不同造型的日晷、象限仪器以及赤基黄道仪。木架的第二层,则有一个地球仪、一本中间夹着一把矩尺的算书、一个圆规、一本圣歌曲谱、一把鲁特琴等。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该作品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洛阳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及洞内佛像。宾阳中洞始建于500年,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做功德而建。

北魏时期在山西大同开凿的云冈石窟造像比较粗犷,在服饰方面是贴体透肌,衣服短而窄,双脚外露,表情较严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释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宽大下垂,面相略长而清秀,表情厚重,温和并作微笑状,右脚压在膝下。
——摘编自何养明《洛阳龙门北魏石窟艺术的特点》
结合所学,为宾阳中洞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了《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20世纪70年代,这份布告被发现。解放军档案馆第二展厅中展陈了这份珍贵档案。
材料

布告内容节选如下:
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全国各地,压迫太甚。工人农人,十分苦痛。
土豪劣绅,横行乡镇。重息重租,人人怨愤。白军士兵,饥寒交并。
小资产者,税捐极重。洋货越多,国货受困。帝国主义,哪个不恨。
国民匪党,完全反动。共党主张,极为公正。发给田地,士兵有分。
苛税苛捐,扫除干净。对待外人,必须严峻。打倒列强,人人高兴。
打倒军阀,除恶务尽。统一中华,举国称庆。满蒙回藏,章程自定。
国民政府,一群恶棍。合力铲除,肃清乱政。全国工农,风发雷奋。
夺取政权,为期日近。革命成功,尽在民众。布告四方,大家起劲。
--摘自张文友《从两份布告看朱毛红军在井冈山的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为布告撰写一份解说词。
(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14.下图是某旅游公司为庆祝“党百年诞辰”设计的一条红色旅游线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所学,根据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将五个地点按先后排序(字母标识),并将它们代表的地点写出。
(2)请任选其中一个地点,写一篇解说词。(要求:切合红色主题)
1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一二?九”是中共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是历史长河中一颗光彩熠熠的明珠;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指引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用他们的意志和躯体来换取国家的未来。虽然“一二?九”已经过去82年,但它的影响仍在,它仍被我们记在心间。“一二?九”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改编自王洁《铭记历史》
2020年12月9日,时值“一二?九运动”85周年之际,请同学们编写一篇纪念稿。(要求:先写出发言稿主题,主题要扣紧当时时局领域的相关重大事件;发言稿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答案:观点:晚清修筑铁路之争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评述:19世纪中后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有识之士提出了修筑铁路的建议,出此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顽固派从铁路扰民、夺民生计、破坏风水、刺激列强侵略等角度提出了反对理由。李鸿章等洋务派则从道义、传统、祖宗成法、国际局势等方面论证了修建铁路的合理性,并指出修建铁路在富国强兵方面的重要性。由于顽固派力量强大,中国的交通近代化再次受挫。
这场争论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冲突。顽固派从“政治”“道德”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来否定新事物的合理性,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保守迷信等思想则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巨大阻力。争论虽以洋务派失败而结束,但铁路的重要性得到传播。唐胥、京张等铁路的开通,表明中国的近代化在艰难中继续前进。
解析:对1880年的晚清铁路之争进行评述主要应从这次争论出现的历史原因、争论的内容及争论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思考。首先观点方面,铁路的修筑是近代化的重要表现,故晚清的铁路之争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其次,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知识调动方面:根据“1880年”“中俄伊犁问题紧张之际”等信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开展等背景;根据张家骧上奏的内容可概括出顽固派反对的部分理由;根据李鸿章的上奏内容可概括出洋务派赞成的理由;根据清廷于1881年2月14日发布的上谕可得出这次争论的解决。最后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本次争论从原因、结果等角度进行整体评价。

2.答案:观点:
层次一:观点明确、合理。
层次二:观点较为明确、合理。阐释:评述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①与个体农民相比,农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更适应国家集体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大改造具有必要性和进步性。
②人民代表大会和“五四”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意在实现民主、法治;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③社会主义能够满足人们关于富强、民主、法治等愿望,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
表述:
层次一: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层次三: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得出历史认识的能力。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与个体农民相比,农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人民代表大会和“五四”宪法,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结合所学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行使的职权规定以及“五四”宪法意在实现民主、法治。结合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953年11月21日”“1954年9月21日”,对应到所学知识,经济上可得出农业合作社更适应国家集体化、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三大改造具有必要性和进步性;政治上则得出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亦可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最后落脚在家国情怀上,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答案: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的特许和支持下成立;以武力为后盾,兼具政治、经济、军事多种功能,是英国重商主义和殖民扩张政策的产物。东印度公司促进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英国成为世界性殖民帝国,东印度公司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灾难,客观上促进了其近代化。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在英国迅速发展壮大,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东印度公司被撤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英国工业革命,考生可根据材料中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兴衰的历程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英国工业革命,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的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4.答案:
认识
评析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英国(西欧)的经济援助。
体现出英国人对美国的感激;因为马歇尔计划有助于英国(西欧)的战后经济恢复,同时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反映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的利益需要。
材料二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全球扩张的表现。
体现的是苏联领导人对美国的敌视;因为马歇尔计划会增强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从而威胁苏联;反映了战后的两极对峙格局和美苏争霸的政治局势。
解析:“认识”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总结。“评析”可从原因、时代特征等方面展开。
5.答案:示例一观点: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我赞成此观点。论证:18世纪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现代化进程。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在世界工业化的影响下,19世纪60年代,中国掀起洋务运动、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中、俄、日也开启了工业现代化进程。工业化浪潮推动了政治现代化进程,如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国正式确立共和政体,1889年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1912年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等。二战后,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顺应时代潮流,也逐步走上工业化、民主化的道路。结论:总之,人类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由专制向民主制的转型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趋势。
示例二观点: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我质疑此观点。应该修改为“民族独立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论证:近代英法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英、法、美建立近代民族独立国家,为其经济现代化开辟了道路。19世纪6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但由于民族不独立,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1953年“一化三改”的实行、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结论:总之,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只有实现了民族独立才能为国家现代化发展开辟道路。
示例三观点:把欧美诸国特定的现代化原则抽象为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原则。我不赞成此观点。论证: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英、法、美现代化道路实质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民主化道路,若把欧美现代化原则抽象为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原则,则忽视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显然是错误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近代中国掀起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实践证明欧美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1949年以来中国逐步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工业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结论:总之,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要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只有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解题思路是:首先,阅读材料,理解“现代化理论”四个方面的表现,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即写出观点,如“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独立是现代化发展的前提”等;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即评观点,如“赞成、质疑、修改”等;再次,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观点,分析观点,要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如果选择“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则从欧美工业革命推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71年德国确立君主立宪制、1875年法国正式确立共和政体;中国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辛亥革命;二战后,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顺应时代潮流,也逐步走上工业化、民主化的道路等角度论证;最后,在论证的基础上,推导得出结论,要有理论拔高,做到结论不重复材料中的观点即可,如:总之,人类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由专制向民主制的转型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趋势。
6.答案:示制1: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的谦敬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画像石也是儒、道两派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的历史见证。儒、道两家虽有不同的思想主张,但在先秦时期就彼此吸收、融合,并不互相排斥;儒道两家在两汉时期交流融合,共同成为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汉代人将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场景刻在砖石之上,反映的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
示例2.孔子和老子两位先贤躬身互拜,以雁为礼之姿,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家所提倡的虚心好学之风的反映。画像石宣扬的是儒家学派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与精神。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占据统治位。画像石也是两汉时期儒学兴盛的真实写照。"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历史典故勒刻于石,一方面反映了汉人对于儒家的崇敬与虔诚,另一方面用于垂教后世,希望子孙后代铭记传承先贤的道德操守,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
解析:
7.答案:(1)相似之处:都呈现长期政治分裂局面;都出现局部稳定或统一态势;都存在多民族政权割据或并立;都出现南北对峙局面;都有民族交融现象。不同之处:第一幅图中北方政权较多,南方保持局部统一,第二幅图中北方呈现局部统一,南方政权较多;第一幅图中中原地区存在很多少数民族政权第二幅图中少数民族政权多位于边疆地区;第一幅图比第二幅图中的分裂割据程度更为突出。
(2)原因:前朝政治统治弊端的影响;中原地区长期战乱人口南迁;少数民族内迁及封建化;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等。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封建化,为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加剧了思想领城的三教并立局面;为后来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等。
解析:(1)第一小问,通过两幅图中政权的数目及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呈现长期政治分裂局面;第一幅图中南方有东晋,第二幅图中北方有后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图出现了局部稳定或统一态势;根据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及所学可知,两图都存在多民族政权并立,都有民族交融现象;根据第一幅图中东晋与北方政权的对峙第二幅图中后周政权与南方政权的对峙,可得出都出现南北对峙局面。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幅图中南方只有东晋一个政权,北方则先后有十六个政权,第二幅图中除辽以外北方只有后周这个较大的政权,而南方则先后有多个政权可得出,第一幅图中北方并立政权较多,南方保持局部统一,第二幅图中北方呈现局部统一,南方并立政权较多;根据两图中少数民族政权分布的地理位置不同可知,第一幅图中中原地区存在很多少数民族政权,第二幅图中少数民族政权多位于边疆地区;根据两图中割据政权的数目可知,第一幅图比第二幅图中的分裂割据程度更为突出。
(2)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第一幅图与东汉末年统治残暴、土地兼并、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衰落、军阀混战等因素有关,第二幅图与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等因素有关,可得出前朝政治统治弊端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两个时期北方发生战乱,使中原地区遭到破坏,致使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且逐渐的封建化;根据所学可知,上述局面的出现与东汉末年和唐朝中后期的中央集权制度衰落有定关联,尤其与刺史制度和节度使制度的演化密切相关,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长期战乱导致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封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使南北差距缩小,有利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期战乱,人民苦难加重,儒学难以挽救世道人心,佛教和道教大量传播,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并立的局面;根据所学可知,两个长期的战乱分别为以后的隋唐和宋朝统治者提供了历史教训,促使他们釆取了很多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的措施。故可得出为后来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等结论。
8.答案:示例: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的机器房: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军事工业。阐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商企业诱导之下,中国清政府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一批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崇厚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在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7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80年代筹办海防,此外洋务运动还开办新式学堂,开展留学教育。整个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以甲午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标志破产,历时30年。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专制统治。再加上顽固派的阻挠、帝国主义的破坏,洋务派力量分散,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诸多因素决定其以失败而告终,“自强而未强,求富而未富”。但它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我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标志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题中的图片包括了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洋务企业、国民革命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开放浦东。可从中任选意图进行论述。如选择图一,可结合洋务运动爆发的背景、兴办的企业带来的影响等内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选择其他图片展开论述亦可。
9.答案:
示例:变化:体育锻炼的目的从进行生产建设到强身健体。
说明:1957年,我国刚刚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此时我国的工业仍不发达,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因此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仍然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体育宣传海报主要鼓励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强健的体魄以更好的从事生产建设。而到了2006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幅增强,综合国力也大幅提升,我国的“十五”规划也开始实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此时,体育宣传海报提倡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更多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体质,更多的是出于对人民身体健康本身的关注。
解析:
10.答案:
示例一∶
事件∶不结盟运动;中国改革开放。趋势∶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阐述∶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综述∶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霸权国家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
示例二∶
事件∶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加入WTO。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阐述∶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进—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的入世必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
综述∶经济全球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带来了机遇中挑战,各国应推动全球化向互赢的方向健康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11.答案:信息:天体仪、象限仪、地球仪等,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象限仪等是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地球仪则是新航路开辟成功后,人类对地球有了新认知的产物。
信息:两位大使,反映了欧洲国际关系已经出现新特点。两位大使的身份,说明王权得到强化,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增强。
信息:人物的形象、地球仪、算书、圆规、圣歌曲谱、鲁特琴等,反映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强调以人为本,画中人物已经摆脱了中世纪的呆板形象;同时,文艺复兴关注现世世界,提倡探索自然的奥秘,算书、鲁特琴等是其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器物的理解,比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解读等能力,既考查学生对该时期历史的整体把握情况又考查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从创作时间“1533年”来看,可判断该作品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提取图片与材料所给信息可分析出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材料所给信息象限仪、地球仪等物品,鲜明地透露出与新航路的开辟关系密切;两位大使的身份,能够反映出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变化、欧洲民族国家观念的觉醒;而从人物的形象、算书、圆规等,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核心以人为本。
12.答案: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建于北魏时期的洛阳,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窟内佛像与云冈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点,衣袖宽大,面目表情慈祥。
宾阳中洞造像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鲜卑旧俗;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学习中原文化,在语言、服饰等生活习俗方面向汉族学习。宾阳中洞造像即是当时北魏改变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体现。
宾阳中洞的开凿,有利于洛阳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当时的文化认同和北魏统治的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及北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宾阳中洞是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见证,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解析:
13.答案:示例:1927年秋收起义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新道路。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为了更好发动群众,朱德、毛泽东联名发布了《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这份布告写的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宣示了红军的宗旨,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向民众表明了共产党的革命目标、革命性质和对各阶级的政策,号召各族人民参加革命,为中国革命的成功而努力。红军布告是一部宣言书,表达了民意、深入了民心,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吸引广大民众踊跃参军,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对于根据地的巩固与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布告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及红军早期的革命活动有重要的价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要求学生结合国共十年对峙的表现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国共十年对峙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4.答案:(1)排序:E D C B A A ——上海; B——瑞金; C——遵义; D——延安 ;E ——西柏坡
(2)示例:遵义
遵义,一个贵州省下辖的小城,原本历史上名不见经传,但是因一场扭转乾坤的会议,成为我国革命历史名城,永留史册。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内战对峙。国民党军队动用数十万军队向我苏区展开数次军事围剿。1934年10月,由于我党在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苏区红军主力被迫战略转移,进行长征。长征初期,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党和红军遭受重大挫折,面临生死存亡。1935年1月,长征到达遵义,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大会纠正党内领导人的左倾军事路线、组织路线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它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是我党走上成熟的标志;它革命危急关头召开,挽救了党和红军,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领导下走上胜利发展道路。
今天我们来到遵义,参观会议会址,不仅缅怀先辈,更要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的遵义精神继承发扬。
解析:
15.答案:示例:
主题:“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抗日救亡爱国热情的高涨。
回溯历史,2020年12月9日是伟大的“一二?九”运动85周年。85年前,中国局势已是万分危机,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抗日救国。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进行示威游行。学生的示威游行得到了北平市民众和各界人士的支持,示威游行的队伍不断壮大。
“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学生爱国运动。它永垂青史,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
同学们,“一二?九”运动已经过去85年了,今天,我们纪念它不仅是缅怀过去,追念先人。更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铭记“一二?九”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日子,牢记国耻,永远不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
同学们,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使命。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学习,用我们的智慧和双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更加美丽,更加昌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二?九”运动。作答时要先拟定主题,可围绕“一二?九”运动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学生的作用等来拟定主题;具体内容围绕主题展开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