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大题新题型分类特训 特训四 阶段划分类 特训五 编写对话类(含答案,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大题新题型分类特训 特训四 阶段划分类 特训五 编写对话类(含答案,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7 16: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材料题
1.作为近代思想文化界的一场伟大变革,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徳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以及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和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民国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并且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发展及相关事件的时间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2)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材料二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依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关系大事记
材料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
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61年,肯尼迪政府对中国采取了微小的缓和措施,如表示愿以优惠条件向中国出售粮食等。
1965年初,美国在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时声明:扩大轰炸仅限于北越,美国绝无意同中国作战。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申明: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打开了隔绝已久的中美交往的大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2月28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宣布两国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79年3月13日,美国国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通过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
1979年7月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
1982年8月17日,中美两国政府就美售台武器问题发表联合公报(即《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逐步减少并最终停止售台武器。
——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
选取一个时间尺度,对1949—1982年间中美关系的演变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依据。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适应时代要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时间(年)
文件
教育方针(政策)
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195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1981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
社会主义新人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蔡中宏《新中国教育方针嬗变的考察与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尺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理由。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发展大事年表(1892-2017年)
1892年爱国华侨张弼士投资白银三百万两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先河。
1896年张裕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
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亲笔题词“品重醴泉
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世博会”前身),张裕的四种酒——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瑶浆和雷司令白葡萄酒,一举获得四项金奖和最优等奖状。
1934年进入中国银行接管时期。
1941年被日军强制接管。
1949年烟台解放,面临破产的张裕得以重生。
1956年张裕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烟台张裕葡萄酒酿酒公司生产情况报告》,主席指示:“要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
1982年恢复“张裕”名号,定名为“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
1990年张裕成立销售公司,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销售管理。
1994年张裕公司按照《公司法》进行了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建立了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
1997年张裕B股发行,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股票上市公司。
2007年张裕融合中、美、意、葡四国资本,建成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
2015年张裕收购西班牙百年葡萄酒名企爱欧公爵葡萄酒公司。
2017年英国《饮料商务》杂志(DrinkS BUSineSS)发布2017年“全球十大葡萄酒品牌”排行榜,张裕位列第四。
——整理自《百年张裕》官网“百年纪事”
采用一个新的尺度,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这一时期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下:
时间
发展阶段
典型特征
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千年
生存大革命
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
公元前3千年——1600年
交流大革命
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
1600年——今
效率大革命
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
——摘编自时斗等 《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
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6.下图是美国1890—2010年扣除通胀后的房价曲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的美国房价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创作的一部三幕话剧,展示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老舍在《茶馆》中设置了唱“数来宝”的傻杨这一人物作为历史变迁的标志。
傻杨的部分唱词
出场
部分唱词
第一幕幕前
(我)大傻杨,打竹板儿,一来来到大茶馆儿……
官儿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个谭嗣同,讲维新,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件事,闹得凶,气得太后咬牙切齿直哼哼。她要杀,她要砍,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
第二幕幕前
打竹板,我又来,数来宝的还是没发财。
现而今,到民国,剪了小辫还是没有辙。
闹军阀,乱打仗,白脸的进去黑脸的上
为打仗,要枪炮,一堆一堆给洋人老爷送钞票。
为卖炮,为卖枪,帮助军阀你占黄河他占扬子江。
第三幕幕前
自从那,日本兵,八年占据老北京。
人人苦,没法提,不死也掉一层皮。
好八路,得人心,一阵一阵杀退日本军。
盼星星,盼月亮,盼到胜利大家有希望。
(哼)国民党,进北京,横行霸道一点不让日本兵……
(1)根据每一幕幕前的唱词,自选一幕,编写发生在茶馆里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研究中国近代史时,你如何看待老舍先生《茶馆》的史料价值。
8.在旧大陆带到美洲的事物中,甘蔗是第一种对世界市场造成重大影响的移植作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6世纪30年代起,葡萄牙人开始在巴西北部的萨尔瓦多和伯南布哥州周围种植甘蔗。但是,甘蔗是一种很难种植、收割和提炼的作物,需要大量投资和许多专门劳动力,种植者获得的收益却非常低,通常每年只有3%的利润。
不过,买卖蔗糖的利润却高得多,所以种植者必须在甘蔗出手之后,在蔗糖交易中捞上一笔。甘蔗被运往大西洋彼岸后,价值要翻一番甚至三番。虽然甘蔗种植地区不是很宽广,仅局限于巴西部分地区、一些加勒比海岛、西班牙大陆附近沿海的小块土地和新奥尔良周围的法属路易斯安那地区,但它却非常多产。
1630年,荷兰侵略者接管了葡萄牙人在伯南布哥的甘蔗种植园。接着,当他们在约1/4世纪之后被逐出巴西时,他们又在加勒比海和南美圭亚那海岸集中建造了他们自己的甘蔗种植园,并于1667年在苏里南宣布这些地方是''第二个巴西"。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甚至还有来自波罗的海沿岸一个公园的库尔兰人都于17世纪下半叶在加勒比海开创了蔗糖工业。只要能成功种植甘蔗的地方就一定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17世纪80年代,英属巴巴多斯岛维持了每平方英里300多人的生存,而当时西欧的平均数字是每平方英里只够维持92人生存。那时,蔗糖贸易正在经历场更深层次的革命。这场革命,即加糖饮料在欧洲的风靡,将使蔗糖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产品。
(1)编写一幕发生在16,17世纪巴西种植园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明确对话人物,对话内容要包含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甘蔗种植及相关产业的变化,说明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859年11月24日,伦敦许多书店生意兴隆,各行各业的人进店竞相来买一本绿色封面的书——《物种起源》……《物种起源》的发表,震动了整个欧洲社会及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评论赞扬这种新的思想。同时许多人对此感到不可理解,达尔文早年的地质学老师塞治威克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在一篇书评中这样写到:"我认为这一理论是极其恶作剧的。”更有甚者,某些人就此书向达尔文进行直接的人身攻击,咒骂他死后要落地狱等等。1860年,在荚国科学协会上威尔伯福斯主教和赫胥黎之间爆发了著名的“牛津论战”。进化论新思想与捍卫宗教传统的反对方相继展开了关于人类的大辩论。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的论战,宗教最终向进化论作出妥协。
——摘编自约翰?格里宾《科学简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物种起源》产生的历史条件。
(2)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伦敦街头人物辩论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10.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69年11月至1970年11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6.8%,固定资本投资下降8%,全(行业)失业率最高达1970年12月的6.1%,破产企业11386家。美国政府继续采取扩张性政策,结果爆发美元危机。因此,尼克松政府采取了所谓的“新经济政策”,对外暂停外国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实行美元贬值,使得战后初期建立起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崩溃。
——摘编自宋涛《世界通史》
材料二 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发了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严重削弱了美国经济实力,使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霸权地位因此受到影响而呈现衰落的趋势。另一方面,苏联经济却得到较大发展,想要在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赶超美国,争霸世界。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一改以往对中国敌视的政策,转而谋取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鲁宸伊《20世纪60、70年代中美关系演变因素研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编写一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影响的师生讨论场景。(要求:先写出讨论主题,主题要紧扣当时国际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讨论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根据图1和所学知识,编写一幕发生在1862年普鲁士议会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德意志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着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图2、图3、图4,概括指出德国领土空间演进特征,并结合史实分析其政治因素。
参考答案
1.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局依然动荡;辛亥革命未带来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新知识分子的努才与探索;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影响(或西学东渐的影响)。
(2)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1915—1917年,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发展时期。依据: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第二阶段:1917—1919年,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依据: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撰文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1919-1921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时期。依据: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囗号更广泛的流行起来。李大钊等人的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想的主流。
解析:(1)依据材料可知这场思想变革发生于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根据材料“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思想变革是指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共和体制…不足以革新国家”可知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共和体制只是名义上的,制度革新没有带来思想观念的变革。据材料“受过西方教育和影响的新知识分子……用现代西方的标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
(2)本问需要考生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所示年份的重要事件和所学知识对划分依据的阐释合理充分即可。如可将这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划分为:第一阶段,1915-1919年,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马克思主义初步传播;第二阶段1919-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并和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2.答案:示例一:
1949-1982年间中美关系的演变,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 1949—1972年。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对峙但关系渐趋改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两国关系逐渐恶化。1960年中苏交恶以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
(二) 1972—1982年。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是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从美方的视角看,主要因为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不得不收缩亚太战线;此外,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也是美方做出改变的重要因素。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因为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的屡次失信,中美关系在此期间多次出现紧张局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时代,两国加强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友好交流,这助推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示例二:
1949—1982年间中美关系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1949—1960年。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关系交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全面敌视政策。面对美国不断给予的压力,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两国关系逐渐恶化。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插手台湾事务,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关系处于冰点。
(二) 1960—1971年。这一时期中美对峙但关系有所缓和。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出现诸多新的变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如火如荼,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美国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也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抗美反修。
(三)1972—1982年。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是偶有波折。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从美方的视角看,主要因为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不得不收缩亚太战线;此外,越南战争的拖累、经济危机的打击、长期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也是重要的因素。从中国的视角看,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既有利于集中精力应对苏联的威胁,也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但是,因为在台湾问题上美国政府的屡次失信,中美关系期间多次出现紧张局面。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尺度”,对中美关系的演变进行划分。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要结合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发展这一变迁历程,同时紧扣中美关系发展史,进行合适地阶段划分。在答题时,划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阶段或者四个阶段均可,但是要言之有理,注意不同阶段下的时空特征,写清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同时注意对关键节点上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度评析。
3.答案:示例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
理由(解答提示):关注社会改造功能,提倡生产与劳动相结合,注重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共八大关于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左”倾思想的影响;受苏联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
理由(解答提示):拨乱反正、除旧布新,主要围绕改革与科技两大主题,培养科技型、知识型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新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理由(解答提示):彰显“素质”与“人本”的色彩,关注教育公平,落实素质教育;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表格主要呈现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现了新中国教育发展、完善的过程。结合新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进行时间尺度划分,结合该时段社会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4.答案:阶段划分及依据:
一、近代前期(1892—1919年)初步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政府采取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和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以及一战期间西方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张裕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出优质产品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四项金奖和最优等奖状。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逐渐陷入困境:这一时期,由于国内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搜刮以及官僚资本的挤压,同时加之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以及美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以上各种因素迫使张裕公司先后被中国银行和日军接管,面临破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年)获得重生并被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的帮助下,张裕公司获得重生并取得发展。随后接受国家的公私合营政策,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张裕公司对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走向国际市场:这一时期,在国家国企改革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张裕公司进行了规范化公司制改造,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加入WTO,张裕公司日益与国际接轨,逐步走向世界市场。
解析:本题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改革开放相关知识为考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涉及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首先抓住材料的前半部分涉及中国近代史,可以1919年为界分为近代前期和后期,后半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可以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利用相关材料信息做出合理的阶段划分之后,结合所学知识对划分依据进行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解释即可。
5.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交流大革命的观点。交流大革命应该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
论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前后,世界各文明总体处于相对分散独立发展的阶段。欧亚文明对美洲、大洋洲尚无认知,世界各地间交流并不密切。
1500年前后,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开发,以西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玉米、土豆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总结:综上,世界各地的密切广泛交流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并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因此交流大革命的观点应该更改为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
【示例二】
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效率大革命的观点。效率大革命应该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后。
论述:1600~1765年间,人类社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并未出现生产效率质的飞跃,产生效率大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动力取代人力,近代工厂取代传统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新的能源和动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智能化程度提高,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
总结:综上,工业革命的开展革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因此效率大革命的观点应更改为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解析:
6.答案:示例一、房价维持高位(1890-1914年):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稳定,房价维持高位。
二、房价在低位徘徊(1915-1938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的购房欲望低,美国房价低迷。
三、回暖冲高时期(1939-1954年):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产生的经济效果,二战刺激了工业和消费需求,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并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秩序稳定,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
四、曲折中求稳期(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受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苏争霸、经济滞胀等的影响,房价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五、房价飙升并突然回落(1995-2010年):1995年开始,受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美国房价飙升,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房价突然回落。
解析:本题以美国的百年房价走势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美国的百年房价在扣除通胀因素后,增长不快,相对稳定。这说明美国社会从19世纪末以来总体稳定。这期间有两个徘徊期,划分阶段时应充分考虑,一是从一战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战争和经济危机使人们恐惧、惊慌,对于置办大宗不动产信心不足,故房价明显下跌。二是20世纪50-80年代,美国社会相对稳定,虽有滞胀发生,但房价总体保持稳定。房价明显上升期也有两个,一是二战后初期,受罗斯福新政和战争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欣欣向荣。二是1995年以后,受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等的影响,房价飙升。
7.答案:(1)示例第二幕主题: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甲:听说有两个军阀又打起来了?
乙:是呀,袁世凯死后一个个军阀各自霸占一方,经常打起来。
甲:他们仗着有洋人撑腰,买枪买炮壮大实力。
乙:还不是拿老百姓的钱去买。
甲:《临时约法》被修改了,三民主义也没有实现。
乙: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了。(示例仅作评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中的三幕故事分别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时期、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期的社会场景,再现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黑暗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将灭亡的趋势,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具有一定的史科价值。《茶馆》属于文学作品,不是原始史料,却反映了部分历史现象,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解析:(1)根据材料“谭嗣同”“康有为和梁启超”“太后”“她要杀,她要砍”“闹军阀,乱打仗”“日本兵,八年占据老北京”“杀退日本军”等信息判断《茶馆》三幕故事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并从中提取出每一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历史事件的社会背景设置对话场景。注意对话主题要明确,紧扣该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戊戌变法、军阀混战、日军侵华和国民政府统治腐败等。
(2)史料价值在第(1)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8.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
(2)巴西已经变成世界蔗糖的重要生产国;甘蔗种植园和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越洋奴隶贸易人数的激增;甘蔗产量的不断增加给美洲带来了新的产业并使蔗糖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产品;蔗糖产地的竞争正成为欧洲国家中帝国主义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黑奴贸易与早期的殖民扩张。
(1)本题以16、17世纪甘蔗种植园内的对话为切入口,利用所学这一时期的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考查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话的双方可以是种植园主之间,也可以是种植园主与奴隶之间:对话内容可以是种植园主对当时重大事件的看法,也可以是种植园主与奴隶之间就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观点明确,对话完整,逻辑清晰即可。
(2)可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黑奴贸易、殖民扩张等信息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甘蔗是一种很难种植、收割和提炼的作物,需要大量投资和许多专门劳动力,种植者获得的收益却非常低,通常每年只有3%的利润。”可知,甘蔗种植园和工厂对劳动力的需求,会造成越洋奴隶贸易的激增;根据材料“虽然甘蔗种植地区不是很宽广,仅局限于巴西部分地区、一些加勒比海岛、西班牙大陆附近沿海的小块土地和新奥尔良周围的法属路易斯安那地区,但它却非常多产。”并结合所学可知,巴西变成了世界蔗糖的重要生产国;根据材料"1630年,荷兰侵略者接管了葡萄牙人在伯南布哥的甘蔗种植园。”可知,蔗糖产地的竞争正成为欧洲国家中帝国主义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那时,蔗糖贸易正在经历场更深层次的革命。这场革命,即加糖饮料在欧洲的风靡,将使蔗糖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产品。”表明甘蔗产量的不断增加给美洲带来了新的产业,并使蔗糖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产品。
9.答案:(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科技上:前辈科学家的努力。实践上:达尔文的科学探索。
(2)对话内容(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主题:生物进化论。甲:我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乙:你断言上帝创造了你,然而你知道你自己原本就是一小点物质,它并不大于这个金色铅笔盒的残屑。甲:你既然如此相信进化论,那么你对于人类出身无尾猿是如何想的?我想问你,难道你的祖父,或者祖母是无尾猿的后代吗?乙:你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你的祖先是无尾猿而感到羞耻。我现在考虑的只是科学。它解释了植物的生活和构造上的许多事实,特别是植物在地球上地理分布的事实。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实践等方面作答即可。第二小问,针对《物种起源》的辩论展开,最后得出生物进化观点深入到广大民众,为生物进化思想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可以从当时英国发生的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展开,语言简练,逻辑清晰。
10.答案:示例:老师:请同学们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按照题目要求,抓住关键信息,概括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请先拟出讨论主题,然后再回答。
学生1:主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引起了国际政治关系的深刻变化。
学生2:主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引起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老师:我们可以综合两位同学的主题,变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引起了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主题,继续思考,进行讨论回答。
学生3:材料一阐述了该场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瓦解。
学生4:材料二阐述了该场经济危机的影响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苏联经济发展,美苏争霸更加激烈;促使美国与中国改善关系。
老师:两位同学概括材料得当,但我们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场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其他方面影响。
学生5:这场经济危机使得世界上的主要国家或国家联盟力量此消彼长,西欧一体化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日本经济崛起;中国振兴;发展中国家彼此间的合作加强。这些力量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学生6:这场经济危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缓和,维护世界和平。老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准确。这场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政治、经济影响。我们在组织答案时,可以分成政治、经济两个层次,答案要点要精炼、准确、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作答时应抓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使得战后初期建立起的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宣告崩溃”和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使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霸权地位因此受到影响而呈现衰落的趋势”“美国政府也一改以往对中国敌视的政策,转而谋取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结合所学“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知识来思考危机的影响。第二,设置讨论场景时,要紧扣主题,体现出师生共同讨论的场景,与当时国际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相结合,过程完整。
11.答案:(1)主题:主题明确,紧扣德意志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
对话内容:
层次一:对话主题不够突出,观点不够明确,对话不够完整,逻辑不够清晰;
层次二:对话基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观点较明确,对话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层次三:对话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完整
,逻辑清晰。
示例一
主题:结束四分五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议员A:各位议员,当前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了。
议员B:对,这种分裂局面已经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地位低下。可由谁来领导完成统一呢?议员C:对、对,我们也都希望迅速结束这种分裂局面,可谁愿意来领导呢?
议员A:各位,既然大家都希望迅速结束这种分裂局面,那就都支持我们普鲁士吧,由我们普鲁士领导大家完成统一。
议员B:我们希望通过与诸邦谈判的方式完成统一。议员C:我们也想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不愿意通过流血的战争方式实现统一。
议员A:诸位议员:当代德意志的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
最终,普鲁士获得完成统一的主导权,在1864年至1870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结束分裂局面,实现了德国的统一。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示例二:
主题:建立关税同盟,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议员A:各位议员,当前摆在德意志面前的问题是,德意志境内邦国林立,各邦都拥有制定关税的自主权,这就会造成德意志地区税率混乱不利于商品流通。
议员B:对,各邦国税率不统一无形中增加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议员C:对,对,很多邦国都想增加各自的邦国的财政收入,可税率混乱又制约了各邦国财政收入。
议员A:看来要想解决税率混乱的局面就必须统一关税,建立关税同盟,在德意志境内取消关税,商品自由流通交换,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最终各邦签订协议,建立关税同盟,形成了统一的市场,进一步促进了德意志经济的发展,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特征:由图2统一的帝国,到图3二战后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走向分裂,再到图4重新实现统一。
政治因素: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1870年完成国家统一,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二战德国战败;二战后美、苏为争夺世界霸主,推行“冷战”政策;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政策;苏联对东德控制放松;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德意至统一等相关知识。第一问编写人物对话场景,要抓住一个主题,对主题的阐述要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如提取出“完成统一”这一政治方面的主题后,在阐释上要先从为什么要完成统一——分裂阻碍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地位等;接着写由谁完成统一、如何完成统一——由普鲁士领导通过战争完成;最后写完成统一的意义——促进经济发展、国力提高、改变世界格局。
(2)本题主要考查德国领土空间演进。第一小问空间演进特征,由图2、图3可知,由统一到二战后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由图4可知20世纪90年代东西德重新实现统一。第二小问,由图2到图3演进原因是二战战败;二战后美苏“冷战”;图4原因是西方和平演变政策;苏联对东德控制放松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