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实战猜题卷 新高考版 湖南地区专用 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西周分封制中,自穆王起即奉行如下习俗:在用以祭祖的青铜器上刻上授爵与封赠仪式的记录。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重视政治和文化传承 B.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C.各个宗族是政治实体 D.青铜铸造业技术高超
2.下图所示为东汉时期佃农正在把他的交租粮倒到一个容器中,地主坐在高高的谷堆前面,手持算筹,注视着这一切。由此可以得出东汉时期( )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B.小农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C.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D.佃租是封建国家的重要税收来源
3.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讲求人要行善不要作恶,在个人品质上要以谦让和睦为目标。但在没有政治力量支持的情况下,儒家思想很难对社会进行管束,而佛教中的“因果”观念却能很好地对社会起到监督作用。这表明( )
A.儒家的道德伦理和佛教一致 B.佛教教义更强调不行善的恶果
C.佛教强化了儒家思想控制的力度 D.儒家关注现世,佛教关注修来世
4.公元833年,尚书省曾因“虫旱相因,恐致灾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闱(春季的省试及殿试)。后来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只是将考期推迟了一个月。这一现象反映出,科举制( )
A.实现了社会公正 B.具有社会导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绝了官本位思想
5.宋代改革专卖制度,官府从生产者生产的专卖产品中抽取一定比例之后,生产者可对剩余的部分自由贩运。这一改革( )
A.改善了商人的经商环境 B.取消了专卖品生产管制
C.增加了官府的财政负担 D.体现了与民分利的思想
6.“斩监候”是指明清时对判处死刑的罪犯,不立即执行,而是监禁起来等候秋审或朝审复核。下图是清期“斩监候”案件(根据《清史稿》《清史列传》中所见55起“斩监候”案件整理)的原因分类。这表明( )
注:因琦善累计两次,导致结果多出一个。
A.清朝政府不重视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B.军事问题在清朝政治中有重要作用
C.清朝在外交领域已由被动走向主动 D.吏治腐败问题在清朝得到妥善处理
7.1861年,中普两国关于公使驻京的谈判中,普鲁士公使艾林波在外交照会中“词句驯顺”“无骄矜之气”。因此奕?认为“盖彼既以礼相求”,同意与普鲁士签订条约,允许其公使五年后驻京。这反映( )
A.外国使臣的态度决定清政府的外交 B.传统夷夏之辨对近代外交的抵制
C.新旧糅杂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特征 D.传统宗藩关系中以德服人的思想
8.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女性学生群体。表格中所反映的女学的发展得益于( )
初等小学女生数 高等小学女生数
1918—1919年 190882 24744
1922—1923年 368560 35182
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风气渐开 B.西方资产阶级女权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时期实现了男女教育的平等 D.五四以来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9.九一八事变后,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支持爱国官兵的抗日行动,同时也呼吁:“没有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实力作后盾,最后除了尽他们个人的光荣的使命以外,于全盘的抗日战争,能有几分的效力,是很可以怀疑的。”其呼吁旨在( )
A.强调全民族抗日的必要性 B.热情赞颂爱国官兵的抗战
C.主张抗击日本的野蛮侵略 D.呼吁国共两党要加快合作
10.到1952年底,在国民经济改造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加强了。但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另外在农业经济中,小农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为此党中央决定(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行“一化三改”
C.调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D.实行改革开放
11.以下是1998—2002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该表数据变化说明了( )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1 8761 11.18 42408 54.10 27221 34.73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B.中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下降
C.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D.中国对外贸易取得跨越式发展
12.希腊许多城邦自建立后便开始向海外殖民:某一城邦(母邦)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这种海外殖民活动( )
A.确立了工商业者的统治地位 B.促使城邦体制走向解体
C.有助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D.导致贵族势力不断扩大
13.如图为1811年至1871年英国从业人员的比重表:
从事农业的职业人口 从事工商业职业人口 其他职业人口
1811年 35% 45% 20%
1841年 20% 43% 37%
1871年 14% 55% 31%
由此推断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事农业的人数在不断减少 B.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工商业
C.工业革命改变英国产业结构 D.环境恶化且可耕地越来越少
14.1949年4月1日,根据联共(布)中央宣传鼓动部的安排与部署,苏联作家协会拟定了一个宣传草案。该草案要求突击出版《美国生活方式》、《俄罗斯进步活动家论美国》、《进步美国人反对战争贩子》等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著作。这一草案的实施( )
A.有利于遏制美国的对外扩张 B.表明苏联在冷战中掌握主动
C.加速了美苏冷战局面的到来 D.配合了苏联政治扩张的需要
15.尼克松政府曾提出“把1973年作为欧洲年”,并表示“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由此可以推断( )
A.苏攻美守态势改变 B.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
C.美欧建立平等关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继续得以维持
16.法国印象画派画家德加曾这样评论自己的作品:“人们认为我是画舞女的画家,他们不知道,舞女对我来说只是再现真实生活和表现运动媒介物罢了。”其作品( )
A.主题具有非功利化的特点 B.关注社会现实发泄不满情绪
C.揭示了西方人的叛逆心理 D.利用光学成就描述英雄人物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代皇帝授年七十以上者以王杖,考古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中所反映的儒家刑法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宽刑主义,宽刑的对象是七十岁以上并接受减免刑罚之人,这是对西周以来“明德慎罚”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是重刑主义,重刑的对象是那些殴辱王杖主的人,他们均以“逆不道”的罪名被处死,这是对破坏儒家伦理秩序之行为的惩治。无论是宽刑主义还是重刑主义,都可以说是儒家尊老敬长、维护皇权思想在刑法领域中的体现。
——摘编自崔永东等《简帛文献与古代法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家刑法思想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家刑法思想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新、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信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世纪初叶,法国政论家圣皮埃尔首次提出要在欧洲实现永恒的和平,除了建立一个欧洲“邦联政府”之外别无他途。19世纪,法国哲学家比舍主张应在基督教思想的指导下创建“欧洲联邦”;圣西门认为欧洲应该成为一个议会制的共同体,各国仍旧独立,但必须摒弃极端民族主义。
——据郭华榕、徐天新《欧洲的分与合》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人强调欧洲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考登霍夫·卡莱基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1930年,法国外长白里安建议成立欧洲联邦同盟,但由于相当多的政府犹豫不决,这个计划流产。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三 1948年4月16日,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其任务是分配美国援款,欧洲人从此走上了合作之路。自1950年起,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取得飞跃发展,该组织于1960年成为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
——据[法]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指出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并根据你的理解重构这一主题的历史进程。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阴历辛亥十一月初六日,孙中山自海外抵上海,马君武等至上海迎接。两日后,孙与马等人有过这样的谈话:
先生又谓,本月十三日为阳历一月一日,如诸君举我为大总统,我打算在就职那天,同时宣布中国改用阳历,是日为中华民国元旦,诸君以为如何?
同人答:此问题关系甚大,因中国用阴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习惯,如毫无准备,骤然改用,必多窒碍,似宜慎重。
先生谓:从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翻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改用阳历一事,即为我们革命成功后第一件最重大的改革,必须办到。
——摘编自方潇《革命与承袭:中国传统历法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 对于改用阳历,民众有不同的态度。推行改历的主体政府热烈庆祝新历年,普通民众则淡然得多,他们反而更重视旧年。及至阴历新年“街市的繁华,买卖的茂盛,人民的趋向,社会的习惯,较阳历新年热闹不止十倍”。这就使社会上明显出现两个新年,逐渐形成历法上“二元社会”之表现。
——摘编自任笑《民国“双历法结构”形成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通民国推行新历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对新历年淡然的原因并说明实行新历的意义。(7分)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印度的独立是殖民地印度近百年民族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冲垮了危机四伏的殖民体系,新生的民族国家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印度的独立也是这一历史发展的结果,它既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假独立”,也不是资产阶级学者所宣传的,印度的独立是英国的“恩赐”。
材料二 由于英国在印度长期推行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政策,和历史上形成的种种原因,造成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统而不分”和“分而独立”问题上的严重争执,因此而发生的印回教派间的流血冲突也日趋激烈。最后导致英国抛出“蒙巴顿方案”,从而打破了印度政治僵局,印巴分立,南亚诞生了两个民族独立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
——摘编自培伦主编《印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的独立不是英国的“恩赐”。(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巴冲突的主要原因。(5分)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董其昌(1555—1636),出身于一个穷秀才的家庭。年轻时董其昌研究经史,学作八股文,一心走科举入仕之路,但却屡试不中。在某次会试失利之后,他产生了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初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此外,他还向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结交莫是龙、顾正谊等擅长丹青之士。
万历十七年,董其昌终于中进士,入北京翰林院深造。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董其昌在任上因公三次离京远游,他注意观察真山真水,同时还努力从古人的绘画优良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董其昌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加强修养,最终成为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往往是诗、书、画相得益彰,继“吴门派”之后,董其昌被誉为“松江派”的泰斗,而树帜艺坛。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其昌取得艺术成就的主要因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其昌对古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5分)
2021年高考历史实战猜题卷 新高考版 湖南地区专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自穆王”“用以祭祖的青铜器上刻上授爵与封赠仪式的记录”体现了西周统治者重视政治权力的传递和家族文化的传承,A项正确。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表述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族的定性,排除C项;虽然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技术高超,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佃农正在把他的交租粮倒到一个容器中,这说明了当时的佃农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佃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种形式,B项正确。“矛盾尖锐”的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佃农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一就是土地兼并严重,C项说法错误,排除;仅由材料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3.答案:C
解析: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儒家思想只是强调了伦理道德,没有过多地涉及不遵守伦理道德的后果,但佛教的“因果”观能够很好地辅助儒家伦理道德的实施,可见佛教强化了儒家思想控制的力度,C项正确。佛教也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准则,和传统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可以相通,但不一致,排除A项;B项错在“更强调不行善的恶果”,这样的表达强调比较,和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关注点在现世和来世,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4.答案:B
解析:材料“唐文宗念在各地举子们积极备考、立志报国的实际情形,下诏恢复次年春闱”,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促进了社会的重学风气,同时培养了学子的爱国之情,具有社会导向功能,B项正确。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获得参政机会,但“实现了社会公正”说法错误,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春闱考试时间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文官政治的相关信息,C项排除;“杜绝了官本位思想”说法绝对化,D项排除。
5.答案:D
解析:宋代改革专卖制度,政治获益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加生产者的收益,体现了与民分利的思想,D项正确。宋代改革专卖制度改善的是生产环节,还不是经商环境,排除A项;宋代改革专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官府对专卖商品生产环节的管制,但并没有取消管制,排除B项;宋代改革专卖制度与官府财政负担的增加并无必然关系,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斩监候”案件的原因中,“军机失宜”所占比重最大,这里的军机失宜并非指军机处和军机大臣失宜,而是指获罪于军旅,可见军事问题在清朝政治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政府不重视水利工程建设,A项错误;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领域并未由被动走向主动,C项说法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中普两国……谈判”“同意与普鲁士签订条约”等内容说明中国外交已经走向近代化,而注重外交照会中“词句驯顺”“无骄矜之气”等外国使臣的态度,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清政府仍然未完全摒弃传统“天朝上国”姿态,换言之,新旧糅杂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特征,C项正确。“外国使臣的态度决定清政府的外交”并非材料所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传统夷夏之辨对近代外交的抵制”只是概括材料部分内容,以偏概全,排除B项;“传统宗藩关系中以德服人的思想”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正是由于五四以来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时期的女子教育才有了较大的发展,D项正确。鸦片战争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1918—1919”不相符合,排除A项;“西方资产阶级女权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选项中的“实现了男女教育的平等”说法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情况,且依据表格,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
9.答案:A
解析:九一八事变后,爱国知识分子积极支持爱国官兵的抗日行动,同时认为只有以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实力作后盾,抗战才具有效力,强调了全民族抗日的必要性,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是赞颂爱国官兵的抗战,而是强调全民族抗日的必要性,排除B项;题干论述的是如何抗击日本侵略,而不是主张抗击日本侵略,排除C项;D项着眼点在国共双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0.答案:B
解析: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要加强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即提高国有企业和生产资料的所占比重,要降低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即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要进行三大改造,要提升工业比重,就要开展工业化,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排除;“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党内存在的严重的“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C项;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实行的,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998—2002年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开展和深入,无法说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下降,C项正确,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A项错误;材料强调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的比较,无法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将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建立殖民城邦(子邦)”“母邦和子邦地位平等,展开频繁的经济往来”可以看出公民可以利用新建立的城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贵族展开斗争,因为新建立的城邦贵族势力较弱,C项正确。工商业者并不是统治阶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邦的解体,排除B项;D项贵族的势力并不会因为子邦的建立而扩大,因为母邦与子邦是平等的,排除。
13.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可知1811年、1841年、1871年三年中从事农业的人口在逐渐减少,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在增多,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改变了产业结构,C项正确。“从事农业的人数在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工商业”描述的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本质问题,排除A,B项;环境恶化且可耕地越来越少,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苏联作家协会拟定的草案重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著作,有丑化美国的嫌疑,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美苏两国已经开始冷战,因此这一草案配合了苏联政府的对美政策,加速了冷战局面的到来,C项正确。苏联草案的制定并不能遏制美国的对外扩张,排除A项;草案是苏联作家协会制定,其不能反映苏联在美苏两国对抗中的地位,排除B项;当时苏联并未出现政治扩张的诉求,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以前的决策所形成的时代行将结束”“盟国之间应强调友好、平等和团结,在经济上鼓励相互合作,弥合盟国间的经济冲突”表明欧洲一体化推动美欧关系调整,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答案:A
解析:由材料“舞女对我来说只是再现真实生活和表现运动媒介物罢了”可知,德加绘画作品的主题关注日常生活,注重从中寻找创作灵感,这体现其作品主题非功利化的特点,A项正确。B项属于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C项属于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排除;印象画派虽然强调利用光学成就,但绘画的对象并非英雄人物,主要描述英雄人物的是新古典主义绘画,D项错误。
17.答案:(1)特点:宽刑与重刑相结合;儒家思想法律化。(每点3分,共6分)
(2)原因:受传统“明德慎罚”思想的影响;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需要;社会矛盾尖锐;出于加强皇权的政治目的。(每点2分,答4点得9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汉代)‘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册’”“儒家刑法思想”“宽刑主义”“明德慎罚”“重刑主义”“儒家伦理秩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2)原因,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和汉代社会形势思考作答。
18.答案:(1)同:都经历了乡村(镇)企业发展的原始工业化阶段;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厂;都以轻工业为中心;都大力拓展商品市场;都得到政府支持。(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
异:英国以市场为主导,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引领;英国经历了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中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化探索的曲折;英国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积累,中国借鉴西方科技成果以及成功经验。(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
(2)特点:起步晚,尚未完成;政府主导;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国力提升,和平崛起;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整体发展。(每点2分,共6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在概括相同点时,可以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和中国的“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在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时,可联系所学知识,从主导力量、技术支持、发展历程等角度进行对比。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在概括特点时,可以根据“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归纳得出。在分析意义时,可联系所学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国力、国家崛起、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
19.答案:主题:欧洲的合作问题。(2分)
示例:
“欧洲联合”的观念由来已久,它随着时代被赋予新的内容。近代法国的圣比埃尔就提出了建立“邦联政府”以实现欧洲和平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和平”是欧洲走向合作的初衷。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欧洲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彰显了各成员国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决心。伴随世界经济区城集团化的发展,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欧洲的合作进步深化。欧洲的分裂与合作是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变迁的一个缩影;合作共赢,是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10分)
解析:层次三:阐述能够结合材料,从欧洲合作的早期探索、现代合作的背景及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规律性认识。层次二,阐述仅仅从某角度着重阐述。层次一,阐述罗列观点,运用史实不准确,思路不清晰。
20.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实行共和;适应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用西方文明改造中国,振兴民族。(每点1分,共3分)
(2)淡然原因:数千年使用旧历的历史习惯;旧历蕴含着传统风俗和文化观念。(每点1分,共2分)
意义:增强人们的时间观念,促进社会生产效率提高;有利于打破附着于传统节令上的封建思想;适合于近代工业社会,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答3点得5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历法改革。(1)推行新历的原因,从材料中“从前换朝代,必改正朔,易服色。现在推翻专制政体,改建共和,与从前换朝代不同,必须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辛亥革命结束帝制实行共和,适应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等。
(2)普通民众对新历淡然的原因从历史的原因方面可知中华民族有数千年使用旧历的历史习惯,从文化心理因素方面分析可知旧历蕴含着传统风俗和文化观念,更符合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实行新历的意义,可以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时代背景从工业文明和社会进步等角度进行分析。
21.答案:(1)简析:印度的独立是殖民地印度近百年民族运动不断发展;二战后,世界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打击了英国的殖民体系;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难以维系庞大的殖民体系。(每点2分,答3点得5分)
(2)原因:英国在印度长期推行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政策;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统而不分”和“分而独立”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把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边界和领土长期的不确定,也是引起印巴冲突的重要原因;美苏两个大国向印巴出售武器,间接推动了印巴的战争。(每点2分,答3点得5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印度的独立是殖民地印度近百年民族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洪流,冲垮了危机四伏的殖民体系”可以得出印度的独立是殖民地印度近百年民族运动不断发展;二战后,世界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打击了英国的殖民体系;联系教材可以得出二战后,英国实力下降难以维系庞大的殖民体系。
(2)根据材料二中“英国在印度长期推行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政策,和历史上形成的种种原因,造成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统而不分’和‘分而独立’问题上的严重争执”可以得出英国在印度长期推行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政策;国大党与穆斯林联盟“统而不分”和“分而独立”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结合教材可以得出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把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导致宗教排斥和对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边界和领土长期的不确定,也是引起印巴冲突的重要原因;美苏两个大国向印巴出售武器,间接推动了印巴的战争。
22.答案:(1)因素:常求教于艺术名家;有优越的艺术环境;十分热衷于书画艺术;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注重吸取古人的优良艺术经验。(每点2分,答3点得5分)
(2)影响:推动文人画的发展;追求文艺结合;提出了绘画与实践相结合的主张。(每点2分,答3点得5分)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画家董其昌。(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向陆树声、莫如忠等书法家求教,并且一有机会就去南京、杭州等地访问书画收藏家,观赏历代名家作品”可知常求教于艺术名家;根据材料“结交莫是龙、顾正谊等擅长丹青之士”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有优越的艺术环境;根据材料“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可知董其昌个人十分热衷于书画艺术;根据材料“注意观察真山真水,同时还努力从古人的绘画优良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可知董其昌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观察,注重吸取古人的优良艺术经验。
(2)影响,根据材料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结合所学可知董其昌主张绘画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最终成为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往往是诗、书、画相得益彰”“董其昌被誉为‘松江派’的泰斗,而树帜艺坛”等信息可知董其昌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追求文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