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查漏补缺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文查漏补缺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28 15:3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古诗文复习中的查漏补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什么叫表达技巧?
作者为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而采用的艺术手段。
景------境------情
技巧
技巧
明了出题方式
清楚方法分类
准确表述答题
明了出题方式
1. 明示判断选择题
例:08年西城一模: 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① C.“飙风”即狂风。“何修修”形容树顶像干枯的鸟尾一样,“何”是“多么”。
② C.“离家”以下四句主要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忧愁苦闷。

×
2.提示主观表述题(1)
例:08宣武一模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⑶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明了出题方式
其他问法:从画面描写的角度
3.提示主观表述题(2)
例:08海淀一模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水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明了出题方式
其他问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的好处
4.提示主观表述题(3)
例:09东城一模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⑶针对这首诗尾联的内容,具体谈谈诗人的无尽情思是怎样表现出来的。(3分)
明了出题方式
5.隐性主观表述题
例:09海淀一模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③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明了出题方式
清楚方法分类
一、针对句子而言:修辞方法
二、针对文本而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三、针对篇章结构而言:结构安排技巧
四、针对诗歌用字而言:炼字、诗眼
一 针对句子-------修辞技巧
1、比喻
2、比拟
(拟人、拟物)
3、双关
(隐语、谐音)
4、借代
5、夸张
6、对偶
7、设问
8、反问
9、排比
10、反复
11、用典
二 针对文本而言: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
表达方式:
抒情、描写、议论、记叙、说明
表达方式
(一)抒情: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1)情和景的关系:
A、以乐景写乐情
B、以哀景写哀情
C、以乐景写哀情
(2)物与志的关系
(3)古与怀的关系 (多用典)
A、借古论今
B、借古讽今
C、借古抒怀
(二)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动作描写
1、景物描写的技巧:
(1)远与近(空间角度变化):更全面、更立体
(2)动与静的关系:纯写景的诗句中的写景技巧。
A、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B、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C、动静结合
(3)声与色(感官体验)
(4)虚与实的关系
A、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B、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C、客观之景为实,主观、幻境、暗示为虚
表达方式
其它描写手法:
1、细节描写
2、白描手法
3、正面描写
4、侧面描写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1、烘托
2、衬托
3、对比
4、象征
5、抑扬关系
6、想像手法
三 针对篇章结构---结构安排技巧
1、总起(开门见山、引出、总领、先总后分)
2、层层深入(一般对全诗而言,递进关系)
3、照应(首尾、扣题、铺垫、伏笔)
4、过渡
5、卒章显志
四 针对用字——炼字
答题思路:
1、找出用得好的字
2、结合诗句解释字意
3、说出该字的特点及好处
4、意境及思想感情。
诗歌题的表述方法
西城一模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4分)
1.认真审题
我认为最传神的分别是“行”“坐”二字。“行”是坐船划行、前行的意思。“坐”是“坐下来”的意思。这两个简洁的动作从一动一静两个角度描绘出沿溪水行至尽头,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的淡雅闲适的意境,表达作者悠然自得,安然闲适,淡定从容,愉悦享受的心境和对归隐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非所问
2.引用原句
例如:“一二句写……”
例如:“兴来每独往”写的是……
两种方式结合最好。
3.牢记术语
海淀一模:
以谢安晚年被皇帝疏远来对应如今自己被皇帝疏远。
从而表达出自己对被排斥出朝廷的愤怒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希望皇帝能够靠近自己,去与敌国交战。
----自况,自比,自喻
----希望为国效力,报国无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
3.牢记术语
海淀一模:
答:运用典故,将自己与谢安作对比。暗示自己像谢安一样有收复河山之才,同时也如谢安一样被皇帝疏远,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无法报国的苦闷之情。
-----自比,自况。
-----另外,如诗歌意境、作者情感、作者风格等问题的回答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固定术语或词语。
4.慎“借”选择题
如:阅读延伸题
叶梦得的诗中,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极具豪放之风。“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把部队比作滚滚的热浪和巨鲸,形象生动地展现气势宏大的场面。
规范表述
第一步:
直接回答问题
第二步:
结合诗句分析
(手法、意境、 作用等等)
第三步:
归纳收束



诗文中的阅读延伸
四点意识
第一点:答题意识(结构要全)
第二点:分析意识(有针对性)
第三点:延伸意识(视题而定)
第四点:回归意识
阅读延伸题(一)
(2009年西城期末考试题)
第Ⅰ卷文言文中说:“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意思是说,凡是没有真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活中这一类现象的认识,并作简要分析。要求不少于200字。(10分)
阅读延伸题(二)
(北京市调研题)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篷舟千里,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瞑,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从词的结句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
阅读延伸题(三)
(2010年西城一模)
10.第Ⅰ卷文言文中,明崇祯帝认为黄道周“性偏执”,不是能够挽救时局的人。清乾隆帝却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根据原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黄道周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阅读延伸题(四)
(2010年海淀一模)
13.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10分)
注意1:正确理解文意,避重就轻
我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敢于直谏,是一代完人。初入翰林,黄道周未随波逐流,雍容养望,而是作文讽之,这是他的守正;治龙锡死,黄道周不畏上怒,两次上书,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朝廷大体谋远虑,这是他的立朝;上相嗣昌而道周不与,是他的心中有一份儒者之气。黄道周为朝做官,并不仅为独善其身,得宠于上。他有着杰出的政治远见,不惜一切要为国,为天下而谋利。这份“兼济天下”的大爱豪情让他不畏强权,上书直谏,这与岳飞。戚继光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有何差别?如此,明帝眼中黄道周的“偏执”实为集忠义为一身的勇敢。
我认为黄道周“立朝守正”,是“一代完人”。黄道周生活在中国明代末期。那时国内政局动荡的一大原因是宦官奸臣弄权,造成百姓民不聊生,国家内忧外患。而黄道周在这样的环境中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全心全意为国家昌盛献计献策。但迫于朝廷压力,他的主张常得不到重视。可是他仍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宁可被贬官,也要上疏,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立朝守正。后来他“自请出驻广信”也是出于报效国家的打算。清乾隆帝认为若重用黄道周,明朝政府定会大有改善,故给予黄道周很高的评价。
注意1:正确理解文意,避重就轻
海淀一模:
作者在前几句诗中追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的景物描写颇具豪放之风。作者在描写时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当时千军万马的场景形容作“ 戈戟云横”。而“坐看骄兵南渡”更是形象地写出了谢玄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击退来犯的秦军的景象,这表现了作者豪迈之风。而“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描写了晋军以少胜多后胜利的景象。作者将“浪花”比作“奔鲸”。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的豪放词风。景物和战争场面的描写非常有气势,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近距离感受晋军以少胜多、势不可挡的胜利场面。
注意1:正确理解文意,避重就轻
注意2:举例合理,类比得当
宋学士此言切中肯綮,做人当以诚信为本,不应该为了争取别人一时的认同而随意放大自己的才能。路遥知马力,矫虚之言也许能帮助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利益,但天长日久势必被揭穿,颜面扫地。实际生活中,有的同学为了考取好学校而不惜篡改成绩单,不惜在简历上加入本不存在的荣誉,不惜更改自己的民族。这些人也许能获得暂时的认可,也许能如愿以偿考取理想大学,但他们失去了人格上最重要一点——诚实。没有诚实人格的人必定无法走远,随时可能身败名裂,尊卢沙就是个绝好的例子。
像尊卢沙那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些人往往缺乏才干,但更严重的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不知虚心学习,只知故作高深,给人一种很有才能的假象,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没有好结果也是必然。国共十年对峙中,王明故作高深,坚持“左倾”错误,使大家都认为这个路线是正确的,但最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真相大白,严重的恶果是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类似这样的人是周围人生活中的一个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类人应该改正这个缺点,脚踏实地地做事,移开这个通向成功之路的绊脚石,防止类似尊卢沙那样的失败。
注意2:举例合理,类比得当
注意3:把准角度,明确表述
海淀一模:
叶梦得的这首《八声甘州》颇得豪放之精髓。昔日称颂辛弃疾时就曾有言“铜琵铁骨,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而同为南宋词人的叶梦得亦与此相差不远。“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虚写之景着眼于天际云涛,感古今英豪变幻,如此借景抒情使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凛然大气。“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两句直抒胸臆,感慨中颇有自嘲的意味,豪放之气跃然词中。本词的豪放与辛词类同,它并非简单的心胸开阔放荡不羁,而是饱含对国运的忧虑,在对时局的无奈中得到的个人洒脱,是一种高尚的豪放。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独登八公山寿阳楼,看山河依旧却无力为之征战,怀古而伤今的诗人形象。他遥想着昔日的淝水之战,谢家父子以少胜多,而自己空有一腔豪情,八公山却难以再拥峥嵘。这首词的豪放,不在于其景其境多么雄浑壮丽,而在于诗人的情怀是那样的辽阔旷远。他的哀伤不因为个人得失,也无关儿女情长,而是对国家沉沦而不知横戟奋战的哀伤。这与那吴钩阅尽,栏杆拍遍的稼轩何异?词的豪放,并不是山海江天的景物堆砌,而是那一腔豪情的喷薄而出,是那倚楼眺望的诗人对家国天下的书面语心与热爱。
注意3:把准角度,明确表述
海淀一模:
叶梦得的诗中,作者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极具豪放之风。“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把部队比作滚滚的热浪和巨鲸,形象生动地展现气势宏大的场面。用词极为豪放……
注意3:把准角度,明确表述
没有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做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充分的表现。日前武汉大学的学术抄袭一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议论。且不说事件主要参与者有武大的副校长,仅是身为学者却对神圣的学术如此轻视的态度便为人所不齿。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表面的经济利益驱动外,“教授们”缺乏真才实学的事实才是整个事件的根本原因。再联系到不久前清华大学历史教授滑天下之大稽的常识性错误,这些缺失真本领去故作高深欺骗人的行径不仅是他们自身名誉扫地,对中国学术领域的长远发展也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当许多人为中国本土没有诺贝尔奖而多方寻找原因时,我们却忽略了学术界那份消失了已久的诚实。综上所述,没有本领而故作高深欺骗人的做法,不论对于当事人本身还是对于社会,都没有好结局。
注意3:把准角度,明确表述
“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的确如此,古有尊卢沙,没有真本事而故作高深欺骗人,最终没有好结局。而现今这种现象实在普遍。有许多位高权重的干部,全凭一张嘴,身居高职,无所作为,最终面对百姓的指责和中央的审查,还落得个一无所有。我认为这种现象如此普遍,关键还是为官的审核机制有缺欠,或是审核落实不到位,以致如此多的干部领导毫无政绩,官却越做越大。这与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当了官就万事通”的观念有关。所以我们不仅要完善审核机制,定期对蒸化机进行审查,还要落实宣传,使全民族对于为官有个正确认识。
注意3:把准角度,明确表述
阅读延伸题示例
佛家人说:“出家人不打诳语。”想必狂言会招致恶果。可许多人不引以为戒,古有尊卢沙,今有牟其中。牟氏宣扬将喜马拉雅山炸个缺口,让西北变为江南这样大而无当的言论,一时被捧为偶像,但最终他的虚言被揭穿、被认清,他最终也被商业浪潮所湮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该接受教训,一个人只有脚踏实地,虚心苦干,厚积薄发,才能一路走远。大言无当,自我标榜,有一说十,误国误民,害人害己,最终招致骂名是小,还可能送了卿卿性命。
一匹马、一个人、猎猎西风、无尽天地,一位报国无门,“心事浩渺连广宇”的悲剧英雄形象矗立于眼前。诗人将自我放在“秋雨”“晴空”的变幻中,放在“苹洲”“山峰”的冥色中,悲故国梦中,悲时光流逝,悲英雄永逝,悲壮志难酬。一声长啸,“浮沉随浪记今朝”,仿佛世间只有天地和“我”,孤独身影,笑傲江湖。这样的孤独是一种博大、沧桑的孤独,是可以引起自我自豪感的孤独。这不同于在“雕栏玉砌”中独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孤独,却会让人想起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苏子的孤独。在西风古道的广阔的背景下,诗人孤独的背影在我眼前被不断放大。
阅读延伸题示例
我读到了一个心系国土而慷慨豪迈的勇士形象。词的题目“用东坡韵”,即点明了作者抱着与苏东坡一样的豪迈情怀作这首词。“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作者面对雨后的美景借酒浇愁:一浇思乡之愁,二浇亡国之愁,一个心系国家而报国无门的爱国士子形象跃然纸上;三浇世事无常之愁,四浇英雄不复之愁,又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慨叹历史风云变幻,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着深沉思考的悲凉旷达的形象。其旷达豪放颇有东坡《前赤壁赋》中流露出的胸襟;但词人骑着爱马独立在苍凉的西风中,长啸一声,绝尘而去,这样的形象由于兼有忧国忧民的侠士情怀,较东坡之豁达于自己的命运,则似更胜一筹。
阅读延伸题示例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