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千克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克、千克 沪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5-17 10:5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及相应练习。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1.激情:播放超市购物课件。
2.猜一猜:这两个果冻(一大一小)哪个轻,哪个重?
3.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哪个轻?哪个重?
4.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克或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㈠认识克。
【学情预设: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大黑豆,个数比5、6粒更少。】
1.感知1克。
师:小朋友们,这是一个2分硬币,它有多重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在课件上演示用天平称硬币的过程。得出1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
师:请小朋友们从抽屉里拿出1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睁开眼睛说说什么感觉?
小结:1克的质量是很轻很轻。
2.找1克的物品。
师:大约重1克的物品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们从篮子里找一找,掂一掂,然后把它高高举起来。
3.用天平验证1克的物品。
如:(1)验证一粒纽扣。
师:这枚钮扣是不是大约重1克,我们来验证一下(演示用天平验证的过程)。
(2)验证黄豆,估黑豆。
师:像这样的一袋黄豆是不是大约重1克呢?我们可以用什么秤来验证。
师:我们把一袋黄豆放左盘,把2分硬币放右盘观察天平,说明这袋黄豆大
约重1克,1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大家来数一数。像这样的黑豆(比黄豆大一些)1克大约有几粒?大家猜猜看。
小结:1克的黄豆大约6-7粒,1克的黑豆大约2~3粒。
4.实践活动:感受二十克,一百克、两百克、几百克物品的质量。
【学情预设:能以一个已知质量的物品为参照物,通过观察,比较,掂一掂,估测出另一个物品的质量,获得相对有效的数据。体验感受二十克,一百克、两百克、几百克物品的质量有多重。】
(1)称一称:小橡皮的质量。
师:刚才还有小朋友认为这样的一块橡皮擦大约重1克,你们同意吗?
师:你们觉得大约有多重,放到电子秤上称称看.(认识电子称及克的英文表示)
(2)对比估大一些的橡皮的质量,并验证。
师:那这块橡皮大约多重?谁来估一估(出示大一些的橡皮)。
师:到底谁估得更接近呢?请把它放上去称一称。
(3)先掂再估后验证书本的质量。
(4)指导学生通过看标签验证自己对200克、500克重物品的猜想。
师小结:小朋友果真厉害,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我们已经感受到了1克、几十克、几百克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黑豆(比黄豆大一些)有几粒呢?”“这块橡皮重20克,你能猜出另一块橡皮的质量吗?”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认识千克。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掂一包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到1千克的物品与1克相比很重。在找1千克的物品时,学生可能有的用估、有的用称、有的用看标签等不同方法。】
1.介绍盘称,用盘称称出1千克的洗衣粉,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出示一包1千克重的洗衣粉),介绍盘称,明白千克的英文表示;用盘称称出一包洗衣粉的质量。
师:一包洗衣粉的质量是1千克,请小朋友拿出1千克的洗衣粉站起来和老师这样掂一掂,什么感觉?
2.实践活动:找1千克的物品。
师:1千克和1克比感觉很重,其实篮子里还藏着许多1千克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学情预设:学生能用秤子称出1千克的苹果大约5、6个,获得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看标签找2个500克、5个200克、10个100克的物品,从不同角度感受、体验、验证克与千克的关系,自主探索知识,理解1千克=1000克。】
师:小朋友们,找好了吗?谁来说说你们组找到什么?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⑴出示重500克的食盐两包。
师:一包食盐几克?(500克)两包呢?师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盘称称一称,指针指向几(1),表示1千克,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想,同样两袋食盐计算得出1000克,用称子称出是1千克,那么1千克和1000克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呢?指导读:1千克=1000克
⑵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感受5个200克是1000克;10个100克是 1000克,也就是1千克。
4.实践活动:掂一掂、估一估、验一验一个书包、一个小朋友大约有多重 ?
【设计意图: 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掂书包、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 物品。在活动中自主探究,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为单位。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学情预设: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准确的比较大小。最后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
1.填一填。
一个乒乓球大约重3     ( )
一棵大白菜约重2 ( )
一袋大米大约重25 ( )
一只鸡大约重2 ( )
一个西瓜大约重3 ( )
2.找一找。
回形针 苹果 鸡蛋 小朋友
150克 50克 20千克 1克
3.比一比。
2千克○2000克 5千克○40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4.估一估 称一称。
你喜欢的物品 估计的轻重 称出的轻重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明白根据不同的物品质量可以采用不同的称,选择不同的单位等。】
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
(g) (kg)


1克 500克+500克=1000克
1千克=1000克
设计思路
1.重视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比一比苹果和梨谁重谁轻,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注重体验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本节课创设了适合二年级学生参与的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不断感受体验,在体验中主动探索知识。
⑴让学生在掂、估、称、验证等小组活动中获得1克、几十克、几百克的感受,在体验中建立克的观念。
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在教师提供的物品中通过猜、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相应的物品,在活动中自主探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
⑶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掂书包、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
3.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学生没有什么生活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地通过掂、估、称获得体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本节课在设计时,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出同样1克重的豆子,大的个数少,小的个数多。在称出一块橡皮重20克后,引导学生用看一看、掂一掂,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一估,再用称来验证,学生从而获得有效的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到一些学习方法,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