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单元目录
12.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14. 我有个梦想(马丁 路德 金) 15. * 你是你的船长(崔卫平)
单元复习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了解、体会文章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演讲辞的阅读要求。
积累一批词语
鸿毛(hóng) 李鼎铭(dǐng míng) 哀悼(dào)
丁肇中(zhào) 授予(yǔ) 遵照(zūn)
彷徨(páng huáng) 实践(jiàn) 不知所措(cuò)
坠(zhuì)地 掐(qiā) 抽屉(ti) 敞(chǎng)开
障碍(ài) 歧(qí)视 鄙(bǐ)视
积累一批词语
签署shǔ 束缚fù 压榨zhà 枷锁jiā 飓风jù 镣铐liàokào
一隅yú 骇人hài 缔造dì 蜕变tuì 履行Iǚ 戳子chuō
侈谈chǐ 崛起jué 磐石pán 填膺yīng 赎罪shú 蜿蜒wānyán
积累一批词语
【精兵简政】指党政军紧缩机构,精简人员。亦借用于一般的去除繁冗,力求简要。
【寄托】课文中指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原指①依托,安身。②托付,委托。③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语出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哀思】课文中指悲哀思念的感情。
【格物致知】 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 荣耀而幸运。
【授予】 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清谈】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 藏手于袖,在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 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 课文中指急剧变化。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
积累一批词语
【煎熬】原指烹煮;熔炼;熬制。课文里比喻焦虑、痛苦;受折磨。
【充裕】富足宽余。
【一隅(yú)】课文中指一个角落。亦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引申为片面。如“一隅之见”“一隅之说”。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兑(duì)现】课文中指诺言的实现。原指凭证券换取现款。
【崛起】课文中指兴起,奋起。
【磐(pán)石】厚而大的石头。一般用以比喻坚固稳定。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膺(yīng),胸。
【安之若素】指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极为焦急。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近义] 嬗(shàn)变
【摇摇欲坠】 摇动着好像要落下来。也用来形容极不稳固,岌岌可危。
【赎罪】 用财物或行动抵消、弥补罪过。
【真谛】 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谛(dì),原为佛教语,指真实而正确的道理,泛指道理。
【匿迹】 隐藏起来,不露形迹。
【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知道一点常识
演讲是人们发表见解、阐述观点和主张的交际手段,不同于人群之间的无意闲谈,因此,演讲的语言和我们平时的说话有很大的区别。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展开性 演讲时虽然可以借助表情手势来表明观点,但主要是通过语言材料把问题交代清楚,把道理阐述明白。所以演讲的语言就不是三言两语,而往往是系统成篇。
2.主动性 只要为演讲者提供时间、讲坛和听众,演讲者就可以想法控制会场,按照自己准备好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以及自己的表述特点、表达风格来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演讲者的语言有较大的主动性。
3.组织性 演讲,并不是没有听众的自言自语,而是在听众面前郑重的“独白”,因此不能像平时说话那样随便、散漫甚至杂乱,而是经过演讲者精心安排、过细斟酌和严密组织过的。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包括_______、_______。本文是_______在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_______的会议上的讲演。
论点 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毛泽东 张思德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
实验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 人民大会堂 情系中华 特别荣誉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马丁·路德·金,___国黑人___运动著名领袖,浸礼会____,曾获___学位。他一贯主张___,倡导___原则。一九六四年,马丁·路德·金获得了_____。一九六七年,他组织“____”,途中被种族主义分子刺杀身亡。
美 民权 牧师 神学博士 非暴力主义 非暴力抵抗 诺贝尔和平 贫民进军
文章主旨探讨
《为人民服务》
这篇演讲词是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会议上的讲演。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本文中,毛泽东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严密的逻辑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
“为人民服务”就是替人民作事、为人民着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毛泽东利用悼念张思德大会的场合讲这番话是有深刻用意的。一是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高尚品德,二是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三是在共产党人中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文章主旨探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文章主旨探讨
《我有一个梦想》
“梦想”是人的一种充满美好愿望的想法。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在梦中却常常变为现实,并圆满地解决了人们的愿望。本文的“梦想”应是对平等、自由、人权的一种追求。
文章主旨探讨
《你是你的船长》
“船长”是一船之主,他应该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具有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心理素质,具有临危决断、指挥若定的能力。人生是一个过程,也是一次远航,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位船长。这个船长的人选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能是你自己。
课文从同情心说起,深入论证了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提出养成公平、公正的正义观念,学会用理性正确地把握、主宰自己生命的方向。
学习妙想构思
《为人民服务》
在写作上,本篇的突出特点是层次清楚,每个段落集中讲述一个观点,而段与段之间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结构关系,因此读来思路清晰。毛泽东此番演讲正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阶段,此时阐明党和人民军队宗旨,对鼓舞群众斗志、促进人民团结有着特殊的意义。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流传开来,既为党和军队指明了方向,也为党和军队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
学习妙想构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使听众易于接受。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如第12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
学习妙想构思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通篇感情激昂,文字优美,极富感召力。作者在演讲过程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学习妙想构思
【《你是你的船长》
①运用人人都熟知的具体事例生动地说理是本文的显著特点。如文中让同学掐胳膊或脸;看见妈妈切菜时切破了手指该怎么办,使同学们很有切身感受地接受了作者所讲道理,加强了说服力。
②抓住关键逐层深入地说理,体现了文章构思的巧妙。文章要讲的观念,是人生应向正义的方向正确地把握人生。作者说理时先反复讲同情心。因为只有同情心,才使公平、公正、正义有扎实的基础。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4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____,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自受过____的治疗和亲眼看过____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____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1. 本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给文中加红字注音
拈轻怕重 _____ 晋察冀 ____ 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_______。
A、白求恩 B、白求恩医生 C、白求恩同志
4. 在本段中,作者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__________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___________相对比,通过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 niān jìn jì
3. A B B C
4.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 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和难能可贵,显出一些人的差距,更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共21张PPT)
第六单元复习课件
课文目录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1. 细柳营(司马迁)
22. * 古文二则(司马光) 孙权劝学 祖逖北伐
23. * 公输《墨子》
24. 诗词五首
采薇(昔我往矣)《诗经》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
送别(无名氏)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
复习目标
了解古代诗词,背诵记忆、感悟。
了解文章相关的常识。
重点语段的阅读理解。
积累一批字词
骘(zhì) 邑(yì) 谒(yè)涿(zhuō) 辄(zhé) 悫(què) 征辟(bì)便(biàn)宜
霏霏(fēi) 雨雪(yù) 冢(zhǒng) 雉(zhì) 羹(gēng)
贻(yí) 著地(zhuó) 檐(yán) 翁媪(wēng’ǎo) 锁哪(nà)
积累一批字词
【 辟 】征召。
【 举 】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 迁 】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 转 】调动(官职)。
【 伦 】即第五伦,东汉大臣。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 悫 】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积累一批字词
【依 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yè)的样子。
【雨 雪】下雪。雨(yù),下(雨或雪)。
【霏(fēi)霏】雪花纷飞的样子。
【行道迟迟】慢慢地走在路上。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zài)渴载饥】又渴又饥。
【伤 悲】伤感,悲伤。
【始得归】才能够回乡。
【累 累】连续不断的样子。课文里指荒坟一个挨着一个的情状。
【狗 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中 庭】院中。
【旅 谷】野生的谷子。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贻(yí)】送,赠送。
【漫 漫】遍布的样子。
【行 人】出征的人。
【茅 檐】课文里借指茅屋。
【媚 好】声音柔媚动听。
【翁 媪(ǎo)】老公公和婆婆。
【无 赖】顽皮。
【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
积累一批字词
【军细柳】在细柳驻军。军,驻军。
【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已而,旋即;不久。之,到达。
【披 甲】披戴盔甲。被(pī),穿着。
【锐兵刃】使兵器锋利。锐,使……锋利。
【先 驱】先行的卫队。
【不 得】不被允许。得,表示许可。
【居无何】过了不久。无何,不多时,不久。
【于 是】在这个时候。是,代词,指这个时候。
【 约 】规定。
【驱 驰】纵马奔驰。
【持 兵】手执兵器。兵,兵器。
【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介,铠甲。胄(zhòu),头盔。课文中介胄的意思是穿铠甲,戴头盔。
【天子为动】天子被他所感动。为,介词,被。动,感动。
【改容式车】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向周亚夫致意)。改容,改变仪容,动容。式车,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尊敬。式,车前的横木。现在写作“轼”。
【称 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谢,告知。
【成礼而去】犒劳将军的礼仪完毕后辞去。
【嗟(jiē)乎】叹词,表示感叹。
【曩(nǎng)者】刚才。
【固可袭而虏】必定会遭偷袭而被俘虏。
【久 之】很长的时间。之,无任何意义,只是一个为满足音节需要而加的衬字。
掌握一点常识
诗歌鉴赏知识的储备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如作家的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等,再加上相当多的学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举例归类。
1.语言风格: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2.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截)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一些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4.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说来,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5.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详细得当、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掌握一点常识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________》。该书是________时期________所编撰。原名《________》或《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_______。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称它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对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史记 西汉 司马迁 太史公书 太史公记 通史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掌握一点常识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图片)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掌握一点常识
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掌握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1)《采薇》选自《_____________》。这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______________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
(2)《十五从军征》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编,我们曾学过这本书里的另一首诗《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是一首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首《________________》。
(4)《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散曲家。字_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
(1)诗经 三百零五 风 雅 颂
(2)乐府诗集 木兰诗(或《陌上桑》)
(3)词 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散曲 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 王磐 明代 鸿渐 西楼
文章主旨探讨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
文章主旨探讨
《周亚夫军细柳》
本课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文章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中,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呼之欲出。
文章主旨探讨
《公输》
《公输》是记述墨子劝止楚国攻宋的事。文章宣扬了墨家“非攻”的主张。这一主张,在战国时代,反对大国侵略小国,是有正义性的。文章还进一步表明墨子之所能够止楚攻宋,并不是仅仅由于他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同时也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
文章主旨探讨
《诗词五首》
《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士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思乡之情。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尽,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暴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送别》是一首可以作不同理解的小诗。单从字面上看,这是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了离愁别绪。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江南农家生活情趣的小词。主题是写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怡然自乐的情趣。
《朝天子·咏喇叭》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妙想感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
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
(三)语言简练生动
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都是异常简洁的。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妙想感悟
《周亚夫军细柳》
1. 对本文写作方法的理解
【明确】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跃然纸上。
2. 课文标题是“周亚夫军细柳”,但文中只字未提亚夫是如何治军的,这样写合适吗?
【明确】合适。作者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通过三处比对衬托以及文帝称“真将军”的描写,从侧面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且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妙想感悟
《公输<墨子>》
墨子的这种主张和他为实行自己政治主张而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拓展训练
朝天子·咏喇叭
喇叭,锁哪,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 这是一首散曲,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___(朝代)。
2. 文中写“喇叭,锁哪”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军愁”,“民怕”至不敢辨真假地步的果真是喇叭吗?你是怎么看的?
参考答案
1.王磐 明代
【解析】注意“磐”的写法。
2.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3.不是。怕的是借“喇叭,锁哪”开道,残害百姓、鱼肉乡里的宦官。
【解析】这里属借物抒怀。(共22张PPT)
第五单元复习课件
课文目录
16.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 17. 寻找时传祥(孙德宏)
18. * 阿炳在1950 19. * 滑铁卢之战(斯蒂芬 茨威格)
单元复习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了解、体会文章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阅读要求
积累一批词语
橱窗(chú) 蹒跚(pánshān) 悚然(sǒng) 蹂躏(róu lìn)
庵观(ānguàn) 自焚(fén) 侥幸(jiǎo) 虐待(nüè)
徘徊(páihuái) 尸骸(hái) 褴褛(lánlǚ) 恶煞(shà)
偌大(ruò) 老茧(jiǎn) 诚挚(zhì) 黯然(àn)
薯干(shǔgān) 瑞(ruì) 倪(ní) 聊天(liáo)
积累一批词语
储师(chǔ)竹 生涯(yá) 稀罕(xīhan)
便携式(xié) 琵琶(pípa) 蹒跚(pánshān)
妨碍(ài) 预兆(zhào) 阴郁(yù) 牝马(pìn) 呼啸(xiào)
马鞍(ān) 畏惧(jù) 倏然(shū) 空旷(kuàng) 疲惫(bèi)
焦虑(lǜ) 焦灼(zhuó) 撤退(chè) 拘泥(jū) 迂腐(yū)
积累一批词语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壤,现在写作“攘”。
【举世闻名】全世界闻名。形容非常出名。
【生气勃勃】形容生命力十分旺盛,充满活力。
【毛骨悚然】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人碰到阴森或凄惨的景象时的恐惧感觉。毛,毛发。骨,脊梁骨。悚(sǒng),害怕的样子。
【蹂躏(lìn)】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蹂(róu),踩;践踏。
【偌(ruò)大】 这么大;那么大。
【人海茫茫】 形容人群数量庞大,像汪洋大海一样。
【人事沧桑】 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经历了很多的变化。
【诚挚】 诚恳、真挚。
【淳朴】 淳厚,质朴。
【记忆犹新】 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的事物的印象依然新鲜。
【黯(àn)然】 情绪低落的样子。
积累一批词语
【害煞(shà)】犹言害苦。
【聆听】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稀罕】稀奇。(近义)稀奇
【清规】课文中指佛教或道教规定信徒应守的规则。今亦泛指一般的规章制度(多含贬义)。
【衣钵(bō)】原指佛家以衣钵为师徒传授之法器,后来引申为指师传的思想、学问、技能等。
【如痴如醉】形容十分陶醉的样子。
【不温不火】表示恰到好处。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知道一点常识
“报告文学”体裁简介
【明确】 报告文学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三是政论性。它必须把现实生活中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或史实、迅速、准确、真实地报告给广大读者,
知道一点常识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____________(体裁)。本文所举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重要人证是_______________。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共_________________人遇难。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文学 静缘老太太 三十多万 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知道一点常识
《寻找时传祥》是一篇________,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________”系列报道中的一篇。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________。三十六年前,一个北京掏粪工人( )与共和国的主席( )握了一次手。作者写作本文是希望人们像时传祥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讯 重访精神高原 一等奖 时传祥 刘少奇 正直 敬业 实在
知道一点常识
(1)阿炳,原名________,《_____ 》是他的传世之作。为他录音的两位音乐家是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_____ 》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
(3)两位教授抢录下的六首乐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华彦钧 二泉映月 杨荫浏 曹安和
(2)记忆
(3)《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知道一点常识
根据课文填空
本文是一篇________(体裁)。作者_______是奥地利_________(称谓)。滑铁卢之战发生在_____年。发生在_____。对阵双方是法军和英国、普鲁士联军。结果联军胜利,法军失败,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南部的______岛。双方统帅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历史特写 斯蒂芬·茨威格 作家 1815 比利时 圣赫勒拿 拿破仑 威灵顿元帅
文章主旨探讨
《南京大屠杀》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地记录了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南京进行三次集体大屠杀和两次最典型的零散屠杀,以铁证如山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中国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文章主旨探讨
《寻找时传祥》
这篇通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的性格特点。号召人们学习时传祥勤奋劳动、正直为人的精神,学习时传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时传祥”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他曾以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本文的题目“寻找时传祥”的含义是呼唤时传祥那种“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
文章主旨探讨
《阿炳在1950》
本文是中央电视台系列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专题片主要介绍了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年——1950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这次录音也传为佳话。
“阿炳”的一生是悲惨的,有很多坎坷的经历,但作者没有过多涉及,笔墨集中在他在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这一年的时间里,反映了新中国改变阿炳的命运这一主题。以事实证明只有新中国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才真正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
文章主旨探讨
《滑铁卢之战》
“滑铁卢”是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边的一个小村的名字,1815年6月重新执政的拿破仑决定率12万法军在此与威灵顿率领的22万英普联军决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此战又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拿破仑的“百日王朝”覆灭,他被流放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并囚死于此。
本文叙述了世界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滑铁卢战役的经过,着重描写了拿破仑麾下的将军格鲁希,认为是格鲁希的惟命是从、缺乏胆识,未能随机应变地及时增援皇帝,导致了拿破仑的败局。观点未免偏颇,但也有一定道理。
学习妙想构思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开头,有助于突出幸存受害者巨大的心理创伤,为后文描述南京大屠杀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便于读者理解、接受。本文写于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距离当年的惨案为五十年。一些读者,尤其是五十岁以下的读者对这段历史相当陌生,对当年的大屠杀不太了解,也难以理解。因此为了让读者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作者先描绘了熙熙攘攘的南京街头,一派和平繁荣的气象中,一个老太太见到老槐树发疯的反常场面,引发读者思考,接着叙述她的遭遇,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心,进而产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强烈愿望。作者的这种倒叙手法使用得非常巧妙,用事实激发读者兴趣,使读者自然地理解那一段灾难。
学习妙想构思
平实、朴素的风格中蕴含着热烈而鲜明的感情。通篇文章都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几乎没有形容词,更没有记者的主观议论。而读者通过作品所受到的启发却是强烈而深刻的,原因在于,记者将自己激动的情感和理性的思索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了。
文章结尾含蓄,耐人寻味。表面看,“写时传祥”遭人嗤笑,但事实是,正是这“笑中”的“一个人后来单独”对记者表示了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学习妙想构思
双线索结构表现这场历史性战役。
(1)造成了悬念。读者的心始终维系在两条战线上,援兵在哪里,为什么还不到?读者和拿破仑、威灵顿一样,心情焦虑不安,关注着战势的变化,关注着每个人物的命运。一直到战争结束了,法军失败了,援军也没有到。留给读者的是怨恨和遗憾。
(2)双线索结构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写拿破仑在决战的当口上如何需要援军的到来;另一方面,写格鲁希怎样顽固地遵守皇帝曾经交给他的成命,在千变万化的战争面前不肯变通,失去了宝贵的一秒钟。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命运永远嘲弄那些畏首畏尾、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市民一样的将军,永远钟爱那些勇敢的人们。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然而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在瓦尔海姆的一家农舍里逝去的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十九世纪。而这一秒钟全取决于这个迂腐庸人的一张嘴巴。这一秒钟全掌握在这双神经质地揉皱了皇帝命令的手中。——这是多么的不幸!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可惜这个毫无主见的家伙只会始终听命于写在纸上的条文,而从不会听从命运的召唤。
②格鲁希使劲地摇了摇手。他说,把这样一支小部队再分散兵力是不负责任的,他的任务是追击普军,而不是其他。就这样,他拒绝了这一违背皇帝命令的行动。军官们闷闷不乐地沉默了。在他周围鸦雀无声。而决定性的一秒钟就在这一片静默之中消逝了,它一去不复返,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这一秒钟。——威灵顿胜利了。
③格鲁希的部队继续往前走。热拉尔和旺达姆愤怒地紧握着拳头。不久,格鲁希自己也不安起来,随着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因为令人奇怪的是,普军始终没有出现。显然,他们离开了退往布鲁塞尔去的方向。接着,情报人员报告了种种可疑的迹象,说明普军在撤退过程中已分几路转移到了正在激战的战场。如果这时候格鲁希赶紧率领队伍去增援皇帝,还是来得及的。但他只是怀着愈来愈不安的心情,依然等待着消息,等待着皇帝要他返回的命令。可是没有消息来。只有低沉的隆隆炮声震颤着大地,炮声却愈来愈远。孤注一掷的滑铁卢搏斗正在进行,炮弹便是投下来的铁色子。
问题及参考答案
1.给下面标有红色字体的字注音。
迂腐庸人( ) 铁色子( )
2.结合语境,体会标有红色字体词语的意思。
(1)热拉尔和旺达姆愤怒地紧握着拳头。
(2)军官们闷闷不乐地沉默了。
3.概括这三个自然段,试给它定一个小标题。
4.你是如何看待文段第①段的第一句话的?谈谈你的理解。
5.文段写出了格鲁希的错误决定,及格鲁希未能随机应变增援皇帝采用了什么手法?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yōng shǎi
2.(1)写部下的愤怒正是为了反衬格鲁希的重大错误,更衬托了他的毫无主见,缺乏胆识。 (2)不高兴,以战士的心情不快,孤言寡语,来反衬格鲁希的昏庸无能。
3.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
4.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全面。因为任何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滑铁卢一仗固然对拿破仑的失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绝不是原因的全部。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拿破仑的政治生命终结于滑铁卢,而其决定点,则在莫斯科的失败。”
5.侧重运用了细部的特定镜头,即运用了工笔细描的手法。写大战场而落笔细节描写,这更突出表现格鲁希的人物形象和作者非凡的构思组材和写人记事的功力。(共22张PPT)
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单元目录
5.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6. 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席慕容) 一片槐树叶(纪弦)
7. *致空气(邵燕祥) 8. *樵夫,别砍那棵树(乔治 铂金斯 莫里斯)
单元复习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体会各诗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阅读与写作要求。
积累一批词语
给红色的字注音。
荆棘( ) 火钵( ) 忸怩( )
凌侮( ) 叱骂( ) 给予( )
jīng jí bō niǔ ní wǔ chì jǐ yǔ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yān ài dūn jù fén chì
chán yì zhān huái diān
积累一批词语
给红色的字注音。
摇曳( ) 踪迹( ) 鼾声( )
污浊( ) 面颊( ) 厮守( )
yè zōng hān zhuó jiá sī
积累一批词语
【檐头(yán tóu)】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檐部分。
【瓦菲】房上瓦缝里长的草。
【叱骂】责骂。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悉索】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声音。
【凄苦】凄惨痛苦。
【咒语】说希望人不顺利的话。
【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也作飘泊。
【赞美诗】基督教徒赞美上帝或颂扬教义的诗歌。也叫赞美歌。【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积累一批词语
【鼾(hān息)】睡着时粗重的呼吸、喘气。
【厮(sī) 守】互相守着。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摇曳】摇荡。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鼻翼】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遮蔽】 课文中是遮挡庇护的意思。
【参(cān)天】 (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注意]“参”是多音字,还可以读作“shēn”(人参)、“cēn”(参差)。
【无所事事】 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心弦】 课文中指受感动而产生共鸣的心。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常识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县。原名____。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画,1932年回国,加入“____”。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在监狱里写了长诗《__________》。该诗发表后引起轰动,并有十多个国家相继翻译这首诗。
蒋海澄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大堰河――我的保姆》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席慕蓉 蒙古 穆伦 席连勃 七里香 纪弦 路逾 新诗 覃子毫 钟鼎文 现代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1)《致空气》的作者是__________,生于北京,祖籍__________。20世纪50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当代诗人。他是中国__________代诗人。这首诗借 “__________”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_________”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写成。
(1)邵燕祥 浙江绍兴 当 空气 又难寻踪迹 (2)抒情 象征
文章主旨探讨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文章主旨探讨
《现代诗两首》
《长 城 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文章主旨探讨
《致空气》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文章主旨探讨
《樵夫,别砍那棵树》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一棵老橡树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劝说樵夫“别砍那棵树”。
学习妙想构思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写作特点
(1)在诗歌的表达形式上,以“堆积”的句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来表情达意。
(2)运用反复,加强抒情效果,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刻、更强烈。
(3)将叙述、描写和抒情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使诗歌结构连贯、浑然一体。
(4)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量。
学习妙想构思
《现代诗两首》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学习妙想构思
1. 简析《致空气》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简析《致空气》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
(1)使用象征手法,主题深刻含蓄。诗人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2)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第一节总括空气的特点:“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 “难寻踪迹”。
第二至五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第六节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真诚的希望。首尾皆概括空气特点,首尾遥相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学习妙想构思
简析《樵夫,别砍那棵树》的写作特点
(1)语言通俗晓畅。诗人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似在与朋友娓娓而谈。如“樵夫,别砍那棵树!”、“樵夫,别砍了!”、“让那棵老橡树留着!”等,作者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指责,用这种明白如话的说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2)感情真挚。作者恳求樵夫别砍那棵树,理由是他对橡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现在我得保护它”写自己的责任感;“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是对老树的赞颂;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更是情难自禁,泪水涟涟;“老朋友,我的心弦紧绕着你”表明与老橡树关系密切等等。作者在叙述时抒发了自己真挚深沉的感情,最后上升到顶点,转为严厉警告:“樵夫,离开那地方”,“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当我还是个无所事事的小孩,
我就常到它凉爽的树阴里;
我的姐妹也来到这里,
尽情欢乐,尽情嬉戏;
我妈妈在这里吻过我,
我爸爸在这里将我的手抚摸。
原谅我愚蠢的泪水,
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老朋友,我用心弦紧绕着你,
就像你的树皮一样与你连在一起!
野鸟在这儿歌唱时,
你还会把树枝弯下,
老树啊!你还能顶住狂风暴雨!
樵夫,离开那地方
当我还能伸开手拯救它时,
你的斧子别伤着它。
迁移训练
1.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原谅我愚蠢的泪水”,作者泪从何来?
3.“野鸟在这儿歌唱时,你还会把树枝弯下”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橡树起到了哪些作用?
5.(探究题)写出你对橡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第一节: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阴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第二节:诗人表明自己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并严厉警告樵夫。
解析:意思对即可。
2.作者回忆起一家人曾在老橡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而今这棵老橡树就要被砍掉了,无限伤感,所以才会落泪。
解析:这句位于段末,又是“泪水”,所以一定要认真阅读这节诗,加以适当概括即可。
3.拟人。
4.①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②是作者感情的寄托,抒情的依据。
5.①用橡树象征对先人的怀念。“这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如今“它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还给我带来许多欢乐,这一切都是先人所赐,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②用橡树象征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自己曾在橡树下乘过凉,与姐妹“欢乐”,“嬉戏”过,妈妈吻过,爸爸将我抚摸过,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看见橡树,就想起了姐妹童年。(共18张PPT)
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单元目录
9. 日出(节选)(曹禺) 10. 钦差大臣(节选)(果戈理)
11. * 放下你的鞭子(陈鲤庭)
单元复习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2.了解、体会戏剧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戏剧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戏剧的阅读要求。
积累一批词语
嗫嚅(niè rú) 瞅见(chǒu) 薪水(xīn) 厌恶(wù) 狞笑(níng) 喃喃(nǎn) 愤慨(gài) 抽咽(yè) 倚着(yí)
憋不住( biē ) 逮捕( dài ) 阉马( yān )
龇牙( zī ) 跺脚( duò ) 爵士( jué ) 谣言( yáo )
积累一批词语
耍 ( shuǎ )
掷 ( zhì )
骚动( sāo)
咳嗽( sòu )
滑稽( jī )
鹞子( yào )
糟蹋(tà )
作揖( yī )
积累一批词语
【凄凉】课文中指悲伤难过。原指①孤寂冷落。②凄惨。[近义] 凄楚 凄然
【嗫嚅(nièrú)】口动,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样子。
【安分守己】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萧条】课文中指政治、经济等不景气;衰微;衰退。原指①寂寞,冷落;调零。②疏散;稀疏。③匮乏;简陋。
【世故】课文中指世俗人情,处世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愤慨】气愤不平,愤恨感慨。
【狞(níng)笑】凶恶地笑。
【抽咽】一吸一顿地哭泣,悲哀得说不出话来。[近义] 抽噎
【周济】用钱财等物质给别人帮助。
【呆若木鸡】痴呆得像木头做的鸡一样。形容因出于意料之外十分惊诧。
积累一批词语
【寻欢作乐】 追求享乐放纵的生活。
【肆无忌惮】 任意妄为,无所畏忌。
【时来运转】 时机来临,命运开始好转。
【死乞白赖】 指纠缠不休。
【俏皮】 课文中指说话幽默、风趣。
【扯淡(dàn)】 课文中指胡说乱道。此外还指①闲扯。②没意思;不相干。
【造谣生事】 捏造谣言,挑起事端。
【鸡犬不宁】 形容搅扰得很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过门】 课文中指歌词的前后或中间,由器乐演奏的一段曲子,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揖】 旧时行礼的一种形式。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注意] 口语中多读为zuōyī。
【媚态】 课文中指娇媚的姿态。也用来指谄媚的样子。
【忿(fèn)忿不平】 心中不平,为之十分气愤。同愤愤不平。
知道一点常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________、________、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文学,即______,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戏剧文学具有_______和________的两重性质。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 表演 剧本 思想性 艺术性 文学性 制约性
话剧 舞剧 独幕剧 多幕剧 历史剧 现代剧 悲剧 喜剧 正剧
知道一点常识
曹禺,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_。他在上清华大学期间,完成了他第一部多幕话剧剧本《____________》。之后,他又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部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参加文化界抗敌活动。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品。一九七八年完成了描写民族团结的历史剧《___________》。
万家宝 小石 《雷雨》 《日出》 《原野》 《蜕变》 《北京人》 《王昭君》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果戈理,全名是_______________。一八三五年,果戈理出版了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集《__________》,之后又出版了小说集《___________》,其中最有名的是中篇小说《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一八三五年底,果戈理根据_____________提供的素材,写成了五幕_____喜剧 《____________》。果戈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____________》。
果戈理是_______国作家,本文选自《_________》。
尼古拉·华西里耶维奇·果戈理 《密尔格拉得》 《彼得堡故事》 《外套》 《狂人日记》
普希金 讽刺 《钦差大臣》 《死魂灵》 俄 《果戈理小说戏剧选》
知道一点常识
文学(文体)常识
陈鲤庭:__________,上海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
街头剧又称为___________,是一种反映____________的短小活泼的________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时代的________的话题。
导演 街头剧 活报剧 时事新闻 戏剧 政治性 鼓动性 时效性 通俗性 最热门
文章主旨探讨
《日出》
本文通过写小职员黄省三与襄理李石清、经理潘月亭的三次矛盾冲突和结局,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上层社会人对下层社会人的凶恶残忍、冷酷无情。
文章主旨探讨
《饮差大臣(节选)》
本文通过写被骗官员念骗子骂他们的信和市长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我揭露隐私的语言,无情地揭露了俄国官僚的丑恶和沙俄制度的黑暗腐朽及其荒唐反动的本质。
文章主旨探讨
《放下你的鞭子》
剧本通过描述父女二人由于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东北家乡,被迫过着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活,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了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一起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学习妙想构思
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主要是靠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 《日出(节选)》总结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三次矛盾冲突,从这几次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一次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省三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第一次冲突: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第二次是李石清让黄省三去拉洋车、上街要饭、去偷东西,最后竟让他去自杀;第三次是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请求。黄省三的性格特点:软弱、无能、本分。
学习妙想构思
《钦差大臣(节选)》一文写作方法的理解
(1)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
(2)结构精巧的剧情设计
学习妙想构思
《放下你的鞭子》
1.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具有鲜明的鼓动性、时效性、政治性和通俗性。
2. 本剧中卖艺汉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明确】他是一个在外流浪多年,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难民。他失去了家乡,在江湖上流浪,虽然沾染不少的江湖习气,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他虽然因生活所逼抽打因饥饿而倒地不起的女儿,但他也没有泯灭父女之情。
解析:应点出他的“难民”形象,由此引出他的性格特点。
3. 是谁让香姐和父亲流离失所?(用原文的话说明)
【明确】日本帝国主义,不抵抗的卖国汉奸(共21张PPT)
第七单元复习课件
课文目录
25. 桃花源记(陶渊明) 26. 岳阳楼记(范仲淹)
27. * 醉翁亭记(欧阳修) 28. * 湖心亭看雪(张岱)
29. 诗词五首
复习目标
了解古代诗词,背诵记忆、感悟。
了解文章相关的常识。
重点语段的阅读理解。
积累一批字词
下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交通
交错相通
指运输业等
妻子
妻子和儿女
指妻子一人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不要说
关联词,“不管”的意思
积累一批字词
通假字
百废具兴 具:jù 俱,全部。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嘱,嘱托。
解词
百废具兴 兴:兴起。
属予作文以记之 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前人之述备矣 备:完全、详尽。
积累一批字词
通假字
佳木秀而繁阴 阴:yīn 荫,覆盖。
解词
名之者谁 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 辄:总是,就。
颓然乎其间者 颓:倒塌坠落。
积累一批字词
明词意:
余:我
绝:消失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喃喃:低声说话的样子。
了解一点常识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从少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由出任(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辞官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不满的。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抒发他热爱田园风光、安贫乐道、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清高自赏与消极遁世的因素。
了解一点常识
欧阳修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中宋朝的第一家,其散文纾徐委曲、条达疏畅、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传统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
了解一点常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本文《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了解一点常识
"小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明代。这种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均可包涵,其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广义的小品文可以追溯到很远,唐宋古文家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佳作,尤其苏轼,更被认为是晚明小品的不祧之祖。但是,晚明小品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出现,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概括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概念"道统",恰好是对立的,它对道统的背离,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了解一点常识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因通音律授大乐丞。不久谪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被张九龄擢为右拾遗。二年后九龄罢相,他倍感沮丧,有归隐心。开元二十五年,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幕,后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安史之乱前,官至给事中。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史乱平息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
了解一点常识
李清照(约1084一约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人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了解一点常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最有才气也是最有特色的词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陈维崧评他的词“哀感顽艳”,类似南唐二主的词。可惜他只活了31岁,使他未能充分展现才华。
文章主旨把握
《桃花源记》
本文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
文章主旨把握
《醉翁亭记》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奇思妙想点滴
《桃花源记》
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奇思妙想点滴
《岳阳楼记》
1.第五段写了什么?这段内容为什么重要?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嗟夫……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展示“古仁人”高尚坚毅的思想品格。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明示志向,砥砺友人。
这段的内容极为重要,全文主旨在此。前文言“迁客骚人”之悲,之喜,是为了与本段所言“古仁人之心”作对比,以更加鲜明地肯定本段表明的以“古仁人”为楷范的诚笃主张与坚定志向。
2.文中写了几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属于哪一种?
三种人:因己而悲者;因物而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作者属于第三者。
3.全文表明的观点是什么?
表明观点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奇思妙想点滴
《醉翁亭记》
1.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2.为什么可以把本文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本文除语言特色外,情致满篇而构成了散文诗。
阅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____________,比喻义是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端居耻圣明”: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答案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4.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5.白白地看着人家垂钓,心想得鱼而苦无渔具。也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共17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课文梳理
1. 背影 (朱自清)
2. 永久的悔(季羡林)
3. *铁骑兵(杨朔)
4. *苏珊 安东尼(乔安娜 斯特朗等)
单元复习目标
1.熟悉字词,熟练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体会各篇文章的内涵主旨,从而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自己口语交际的能力与水平;
4.了解记叙性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要求,能完成记叙性散文的写作。
积累一批词语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差使(chāi)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簌(sù)赋闲(fù) 踌躇(chóuchú) 迂腐(yū) 栅栏(zhà)
拭干(shì) 颓唐(tuí) 不能自已(yǐ) 举箸提笔(zhù) 琐屑(suǒxiè) 情郁于中(yù) 亏空(kuī)
蹒跚(pán shān) 立锥zhuī 唾手tuò 俩liǎ 伶仃língdīng 赖以lài 简陋lòu
倾注qīng 缩回suō 够呛qiàng 面糕gāo 懵懂měng 轮廓kuò
积累一批词语
给红色的字注音。
陨落( ) 淹没( ) 勒马( ) 脸颊( ) 惹出( )
掷弹筒( ) 捣毁( ) 老巢( ) 调到( ) 骚乱( )
讪笑( ) 戏弄 ( ) 喋喋不休( ) 轻蔑( )
鄙视( ) 西泠 ( ) 文质彬彬( ) 歧视( )
快溜( ) 下流胚( ) 削弱 ( ) 不懈( )
积累一批词语
祸不单行:灾难接二连三的到来。
满院狼藉:整个院子杂乱不堪,十分凌乱。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犹豫不决。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锥之地】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背乡离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涂,不明事理。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雄心壮志】远大的抱负,豪壮的理想。
【誓 愿】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赖而不害怕。
积累一批词语
【轻 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讪 笑】讥笑。讪:讥讽。
【戏 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
【呆若木鸡】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喋喋不休】形容说话没完没了。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顽固不化】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鄙 视】轻视;看不起。
【混 迹】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某种场合。
【捧 腹】捧着肚子。形容大笑。
知道一点常识
关于作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季羡林,山东清平人,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一九三五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一九四一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回国。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等。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抗美援朝时期,写出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一九五六年以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重要作品有《雪浪花》 《樱花雨》 《荔枝蜜》 《茶花赋》 《海市》等
乔安娜·斯特朗、汤姆·B·莱奥纳德,美国作家,选自《美德书》。
知道一点常识
写作背景
《背影》是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凭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了时代和社会的沉疴,将哀伤和愤懑凝聚于笔端,淋漓尽致地勾勒出父亲的背影,描绘出自家光景惨淡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展示了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榨下朝不保夕的苦况,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处在社会下层的小私有者日趋破产的真实生活。
文章主旨探讨
无私的父爱,高尚的父子深情,这就是《背影》中“父与子”关系所表达的主题。
《永久的悔》本文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文章主旨探讨
《铁骑兵》
本文通过写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的传奇故事,高度赞扬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苏珊·安东尼》
本课记述了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苏珊·安东尼为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课文着重记述了苏珊·安东尼争取在选举权上实现男女平等的斗争,其中又着重写了“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两个重要场面。表现了这位伟大女性大无畏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学习妙想构思
从平凡的生活中撷取意蕴丰富的素材。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背影》中所写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很具普遍性、代表性,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儿子说的四句话尤其让人觉得耳熟,但这些材料把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思想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可以说,作者在选材上达到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因此,文章很能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使读者读着不能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眼前,让自己动心流泪。
学习妙想构思
《永久的悔》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明确】没有。作者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是为了说明母亲所受的磨难,母亲生活的艰辛。
3.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学习妙想构思
《铁骑兵》
1.你知道本文为什么要以 “铁骑兵” 为标题吗?
【明确】 “骑兵”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铁”字是指这个骑兵班在敌境中显示出来的勇敢机智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铁骑兵”是指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攻无不胜、神出鬼没的骑兵。
2.文章开头写道:“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里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同时也突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
重难点句子诠释
(1)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明确】本句用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反衬八路军战士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突出了八路军战士不畏艰苦、英勇无畏的精神。
(2)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
【明确】本句“热情”一词体现了八路军能寻到大队离不开农民的支持。
学习妙想构思
1.本文着重写了哪几个重要的场面?
【明确】投票斗争、法庭斗争。
2.本文除了顺叙的叙述方法外,还有什么叙述方式?
【明确】插叙。
3.本文对苏珊·安东尼主要采取了哪一种描写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
4.苏珊·安东尼在法庭上的辩护词反映出她怎样的性格?怎样的精神?
【明确】自信和坚毅,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气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提示】应抓住她辩护词中的关键词来分析、揣摩。
5.本文在描写人物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如第⑾自然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更能突出苏珊·安东尼的影响以及她所进行的女权运动的必要性。
重温语段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我整天吃红的” 1. “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母亲”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 2. 从选文的第二段中找出说明作者思想历程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 3. 古今中外怀念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数不胜数,请你写出几篇文章篇名、作者以及其中的几句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