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文档属性

名称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28 15: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名片孟浩然(689-740)名浩 字浩然 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 《孟浩然集》 《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孟浩然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孟浩然的雕像孟浩然故居--鹿门山夜归鹿门歌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
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隐然可见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两样心情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怡然自得的心情诗人形象闲望冷观诗人形象闲望沉思神情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夜登鹿门山,到庞公栖隐处,感受隐逸之妙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幽人”,既指庞德公,
      也是自况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
 人寂寞地生活着。诗中所写:
 时间:从日落黄昏----月悬夜空
 空间:从汉江舟行----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本诗哪句是诗眼?唯有幽人自来去体现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宁静,超然,悠然自得的心境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
  望中景色和车马动
 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
 出发时安详闲适的心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并非泛泛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
 有情。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对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加以渲染,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意
  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通过描写途中所见景色,抒写作者细微复杂的心情。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自在。
  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凄凉之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