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刀兵四起,带来了时局的动荡,经济的崩溃,势必影响到上层建筑内,的思想意识领域。“自汉武帝以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不复存在,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名士们崇尚清谈,饮酒吃药,生活不修边幅,有的故做旷达,矫情做作,有的消极颓废、玩世不恭。
道
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弻,不过他们的贵无尚虚的取向基本在调和儒道,关心理想帝王人格问题,大体仍不离济世之道。玄学之风在稍后的嵇康、阮籍那里有了新的含义。司马氏以道德的“名教”欺世,对此抱极端厌恶态度的嵇、阮等则以标举“自然”唱反调,而他们的放纵、不守礼法,更为世人树立一种名士形象。在嵇、阮等,放浪形骸是精神痛苦绝望、不向世俗低头的表现。他们超越世俗名利、权位的“大人”精神,还直接影响了鲍敬言“无君论”思想的出现。但总的来说,这方面对后人无法产生更深更大影响,世家大族的浮华子弟学的是他们的放浪,以为这样就可以“名士”相标榜。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清谈”,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清谈时谈士手持麈尾(由麋鹿尾做成的拂尘一类的东西,挥动时可以生风),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一“通”一“难”下来,有时分出胜负,有时各自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时则需要地三方出来作一总结。清谈辩理很讲究言语简捷切中要害,例如《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王衍问阮脩“老庄与圣教同异”?阮脩回答“将无同”。王衍很欣赏他的回答,就任他做掾,人称“三语掾”。《世说新语》中大量保存了这方面的故事*。
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尊玄重无的要义是在胸襟的高旷,培养起主观的境界,超越现实而与天地自然相接。这就是所谓“道法自然”。前人说“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文心雕龙》),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诗歌是对峙的两件事,实则诗歌是先直接歌唱老庄之理(玄言诗);继而是以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王羲之及一大群世家子弟在兰亭的诗酒唱和,有为世人树立典范的意义。兰亭集会中的诗篇在今天看来艺术性有限,但在当时却是士子风流相激的行为,影响很大。连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都有过同样的游观赋诗活动,可见其流风所及了。山水画也大体也是“道法自然”的风尚的产物。此外还有不可不提的书法,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但东晋能产生像王羲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大的关系的。清谈、诗赋、书法再加佛理,是士子几件家常的摆设,没有它们就算不得士人。所以能诗善书的人从东晋以后特别多。东晋以后两大家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大体而言,王氏多书家而谢氏多诗人。
《世说新语》
--------刘义庆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 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东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家。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抽象
具体
————————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返回
小组活动
要求: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把握字音。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以讲故事的方式全班交流。
王子猷、子敬俱( )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 )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 )不悲。便索舆( )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 )好琴,便径( )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 )绝良久,月余亦卒( )。(《伤逝第十七》)
都
总、竟
完全
轿子
向来
径直
协调
痛哭
死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
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翻译: ,(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
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说话时完全不悲伤
了:完全
(子猷)径直走向灵床
人物形象分析
回答问题
1.作品之中描绘子猷言、行的句子有哪些?(分别做答)
2.在其中最能表现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的是什么?
3.“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不调说明了什么?
小结
词义选择
何以都不闻消息
1.大城市
2.美、美丽
3.表示赞美的词
4.总、竟
弦既不调
1.已经
2.不久
3.完了
人琴俱亡
人亡
俱病笃
问左右
琴亡
取琴弹
恸绝久
子敬先亡
奔丧不哭
不调掷地
月余亦卒
手足情深
结构
宾语前置
何以都不闻消息?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曰:“何为者也?”
3.王曰:“何坐?”
4.“所以然者何?”
拓展训练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雅量第六》)
由文章之中的兄弟之情,引申升华,谈一下切身感受(可以是亲情、友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