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3.1 月夜 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思想情感。
2、从抒情方式、意象运用、语言表达角度,分析《月夜》中新诗与旧体诗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
1.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思。
2.反复朗读,品味诗人在用词、语言等方面的匠心。
3.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中考导航
1、把握诗歌意象为中考易考点。
2、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考的常考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找古代关于“月亮”的诗歌。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他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写作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三、导读理解
1、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赏析: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分别写动态的“霜风”和静态的“月光”。“霜风”本来常给人冷寂之感,诗中却用“呼呼的”修饰,让人感到一种生机;“月光”本来也常给人清冷之感,诗中却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景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2、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赏析:“顶高的树”反衬了“我”身形的渺小;“并排立着”写“我”与树并立的状态;“没有靠着”强调“我”不攀不附,表现了“我”的独立自主。简单两句,一个在严寒中卓然独立的“我”的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独立、自由的意识。四句诗均以“着”收束,营造出很强的画面感。
3、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霜风猛烈地吹着,月光明亮地照着,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使安塞腰鼓的内涵不断加深,突出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美,也使作者的赞美之情不断深化。
4、品读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解析:
意象
象征意义
霜风、月光
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五四运动”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
树
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
并排立着的“我”和树
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的“我”
追求独立,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5、《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解析:“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6、从哪里能看出《月夜》这首诗有“新中有旧”的特点?
解析:《月夜》从题目到诗中出现的意象,如“霜”“风”“月”“树”,都是古诗中的传统意象。从形式上看,诗一共四行,前两行为七字句,后两行略有变化,但相对来说整体形式依然较为整齐。从风格上来说,诗歌使用的是传统咏物寄怀的手法。
7、沈尹默的《月夜》与艾青的《树》,都写到了“树”,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艾青《树》)
解析:《月夜》中的“树”是“我”的陪衬,通过“树”衬托了“我”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艾青《树》中的“树”是诗人着力描写的意象,是抒情的凭借,通过“树”赞颂了既独立向上,又生死相依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自我检测
仿照例句中加粗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
你的富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腾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滋育古莲的胚芽 吐出跨世纪的新绿
成就飞天的壮举 再创新时代的辉煌
了却祖辈的夙愿 走向中国梦的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明确主题“歌咏祖国”;然后弄清例句的结构,“动词+定语+的+名词,动词+定语+的+名词”;最后围绕主题,根据例句结构组织语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