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4.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重难点】
1.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我们就走进历史,了解战国时期齐鲁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长勺之战。
2.解题:
从题目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二、展示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三、新课学习
(一)、独立学习【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正确、工整地书写答案,用红色笔圈点标注疑难问题,待小组合作学习时解决。(10分钟)
【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概述课文大意。
【任务二】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曹刿的身份怎样?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哪个词?全文按事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情节?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6.“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你是怎样看待的?
【任务三】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任务四】读课文第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要求】通读全文,总结归纳,深入探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研讨问题,可以发表独特的见解。此环节要求学生精力集中,积极动脑思考问题(10分钟)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①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③相比之下鲁庄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④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⑤对于人物的刻画运用了哪些方法?
3.文中哪些地方是详写的?哪些地方是略写的?为什么这么安排?
4.归纳文章主旨:
5.归纳本课的写作特点:
四、展示交流【要求】所有同学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积极动脑思考,在展示后及时评价和提出质疑;展示的同学声音要洪亮,姿态要端正,表达之前要告知学生自己组所展示的题目内容,展示完毕也应该加以说明。
检测型展示:独立学习部分【任务二】的3、6、4【任务题三】的2【任务四】的2
主题型展示:小组合作学习部分2题的①③⑤;3、4、5题。
五、知识检测及反馈
1.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2.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同意鲁庄公跟齐国打仗的原因是
。
3.结合原文,请分析曹刿的性格特征。
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5.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6.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和下列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成语。
例子: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①三而竭——( ) ②小信未孚——( )
③故克之 ——( ) ④下视其辙——( )
⑤未能远谋——( )⑥夫大国,难测也——( )
7.谈本节课收获,感悟。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赞扬曹刿的远见卓识,可是鲁庄公真的一无是处吗?你觉得鲁庄公有没有值得称赞的优点呢?写一篇观后感。。
板书设计:
战前论取信于民
曹刿论战 战中胸有成竹 从容不迫 远谋
战后论把握战机 详察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