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14:2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12.4 满江红(小住京华)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了解豪放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2、了解词人生平,把握词作大意,理解词人的理想抱负。
3、品味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其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学法指导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词作大意。
2、结合词作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涵和情感。
3、赏析佳句,体会词言简义丰的特点,学习词人胸怀天下、壮志于心的品质。
中考导航
1、中考常以默写题的形式考查这首词中的句子。
2、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赏析古诗词中的名句是中考的常考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岳飞的作品: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作品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第一批为推翻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三、导读理解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解析: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主要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
2、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解析:用典。“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者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暗指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表达了作者终于冲破封建家庭牢笼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国家危难的担忧。
3、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上片表达了词人不愿过现在的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4、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解析:示例一: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比男子刚烈的心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运用“身”与“心”、“列”与“烈”音近但意义不同的两组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词人思想感情的转变,既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生活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又表达了词人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比男子弱的豪侠之气。
5、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解析: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6、“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为词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解析:这是词人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自我检测
下列关于本词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泛指国难当头之际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一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比男子刚烈的意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C
解析:C项,《满江红》是词牌名,作者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易安居士”是李清照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