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14:2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0课 唐雎不辱使命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
3、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辱使命的精神。
学法指导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对比、衬托、渲染等手法,体会作者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巧妙之处。
3、通过对文中人物对话的剖析,总结安陵君、秦王、唐雎等人的性格特征,学习唐雎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中考导航
1、文中“易”“许”“虽然”“是”等文言词语是中考高频考查词语。
2、中考对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考查十分频繁。
3、翻译文言语句是中考的高频考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了解中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人,如蔺相如、周恩来等。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为后人所加。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年灭掉魏国。安陵是魏国附属的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因此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国土,折服了秦王。
三、导读理解
重点词语
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使:派遣,派出。
谓……曰:对……说。
欲:想。
以:用。
守:守护。
易:交换。
直:只,仅仅。
怫然:愤怒的样子。
布衣:指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徒:光着。
抢:撞。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士:文中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若:如果。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文中指穿丧服。
色挠:神色变得沮丧。挠,屈服。
谕:同“喻”,明白,懂得。
者:原因。
2、古今异义




虽然


3、一词多义

使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②请广于君(形容词作动词,扩充)
③轻寡人与(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⑤天下缟素(名词作动词,穿丧服)
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吾”。)
③倒装句
a.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先王受地”。)
b.请广于君。(状语后置,正常语序是“于君请广”。)
6、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青色)
③秦王不说(说,同“悦”,高兴)
7、唐雎为什么要说到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解析:
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②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胆识有才能的人,不惜牺牲性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者只有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对。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它们的“潜台词”各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解析:(1)你们最好乖乖听我的话,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或刺杀你)。
9、第3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屈服的?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解析:唐雎先提出“布衣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然后举了三个“布衣之怒”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对“布衣之怒”的看法,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最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10、为什么说唐雎不辱使命?
解析:秦王要求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君的封地,实际上是要吞并安陵,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秦国凭着机智勇敢,面对骄横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交换安陵的打算。唐雎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1、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突出特点。
解析:安陵君:知人善任
秦王:恃强凌弱
唐雎:有胆有识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错:同“措”
B.长跪而谢之 谢:感谢
C.天下缟素 缟素:这里指穿白色丧服
D.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B.布衣之士 孤之有孔明
C.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策之不以其道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学而不思则罔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A.现在我凭借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叛逆了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B.现在我有十倍的土地,安陵君有广阔的领土,但是他违背了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C.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了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D.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了我的意愿,是亲近我吗?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和秦王展开斗争的故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
B.文章人物刻画鲜明突出,不仅刻画了一个有胆有识的唐雎形象,也刻画了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秦王形象。
C.文章详略得当,裁剪得法,文章详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怎样到秦国,如何拜见秦王,一概略去不写,直接略写会见时的对话。
D.文章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对话,用人物的对白(在这里也称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突出,层次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B
2.D
3.C
4.C
解析:1.此处“谢”的意思是“道歉”,不是“感谢”。
2.A.表示祈使语气/代词,它们。B.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凭借/按照。D.都是连词,表转折。
3.注意“以”(用)、“广”(增广、扩充)、“逆”(违背)、“轻”(轻视),据此可确定选C。
4.应为“略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怎样到秦国,如何拜见秦王,一概略去不写,直接详写会见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