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短文五首——断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短文五首——断章》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14:25: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3.3 断章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提升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1.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意象,把握诗人表达的情感和哲思。
2.反复朗读,品味诗人在用词、语言等方面的匠心。
3.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中考导航
1、把握诗歌意象为中考易考点。
2、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考的常考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找古代关于哲理的诗歌。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他的诗作既讲究章节的整齐、文字的洗练,又注重感觉的新鲜、想象的奇特,富于象征意味。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
写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岀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这首诗虽只有短短4行,却用简明的意象阐释了深刻的道理。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他写下了《风雨吟》。
三、导读理解
1、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赏析:第一行中,“你”是看的主体,周围一切风景都是被“你”看的客体;而在第二行中,曾作为看风景的主体的“你”陡然一转,成了被看的客体,“你”成了“看风景人”眼中的风景。看与被看是相对的,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也都是相对的。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赏析:皎洁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此时,“明月”是客体,“你”是欣赏这幅“窗边月色图”的主体。但就在此刻,“你”整个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了“别人”的梦中,成为别人梦中的“装饰”。那个梦见“你”的“别人”成了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变成了客体。
3、诗人描绘了两幅小画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解析:第一幅画面,由“看”和“风景”构成联系,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欣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桥上人当成风景来欣赏。
第二幅画面,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在一起,成了“别人”梦的内容。
本诗用简单的意象,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说明的道理是:宇宙间的事物存在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
自我检测
下列对《断章》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行中的“你”是欣赏风景的主体,“风景”是客体。作者在第二行中做了一个快速的转换——“你”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楼上“看风景的人”看着。
B.第三、四行诗给第一、二行诗以情境的补充。“明月” “窗子”“梦”这些极具情调的意象,用“装饰”一词连接起来.使全诗在“意”和“境”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C.这首诗的主旨重在“相对”上,“你”看风景,“你”也是风景,这种相对是广泛的、连绵不绝的。短短四行诗,包含了深奥的哲理。
D.这是一首四行诗,四行诗在句式上不很讲究。本诗句式长短不一,句与句之间不紧密相连,但在思维上却有严密的连贯性。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D.《断章》这首诗采用了“环中 环、套中套”的意象结构方式,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 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因此,本项中“句与句之间 不紧密相连”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