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多样的民居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中国民居的建筑的欣赏,感受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提高鉴赏建筑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对我国东西南北四种典型民居建筑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中国民居建筑艺术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正确理解中国建筑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目标: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感受建筑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民居建筑的艺术内涵及其多样性与与复杂的自然地理、文化环境、风俗观念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东西南北四种典型民居建筑作品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便于课堂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概述导入
说到民居分类,无论是“中国传统民居”系列邮票的四大类二十一种,还是各种民居书籍中所作的五大系、九种、十三类、十八项,任何一种分类法都不能涵盖全部民居样式。
中国多样性的民居不仅反映在其蕴含的民俗习惯、文化理念中,还体现出它顺应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就在于其建造的各有各的道理。
(二)新课讲授
1、由民谣引出民居画面,启发学生感受文字和画面中的西部民居——窑洞。
“远树知村落,斜崖尽麦田。山腰开户牖you,岩腹出炊烟。”说的是:人在塬面上走,只见一方又一方的地坑四处散布着,树梢从坑里伸出来,笑语声从坑里飘出来,却看不到人畜。这么奇异的景象说的就是地坑院,属于下沉式窑洞。窑洞的形式一般有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独立式窑洞。窑洞冬暖夏凉,分布于我国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区,这里遍布密实的黄土而罕有树木,因此,用砖木还是用泥土,建楼还是挖洞,完全是当地百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选择。
2、赏析我国东部民居——徽派建筑,感受马头墙的魅力
在我国东部,安徽一带,人们善于经商。这些商人回家乡买地建房,既想住的舒适又怕露财招祸,于是将住宅里面雕梁画栋,外面却只能看见黑瓦白墙和高大的马头墙,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
在江浙一带,历代多出文人雅士,文化传统浓厚。这里的人们将住宅建在自然山水中,住宅四周没有高墙,开敞外向,门窗通透,小桥流水听蛙声,充满文化气息和人文情趣。这正是,你有商人的炫耀,我有文人的趣味:是住宅体现文化品位的表现。
3、讨论我国南方民居——福建土楼的建筑形制,分析其原因
南方福建有一种墙体由夯土建造,土墙通常厚达两米多的民居,被称为“福建土楼”。其2008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形制独特,以圆形为多,另有方楼、半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等多种形状。土楼的圆形形制与当地人的家族性集体居住要和睦,平等分配住屋的观念有关,同时圆楼因为没有死角,在对外防御上也会更加安全有力。其他如半圆形、月牙形等土楼形制则与闽南山区的地形和家族人口的多少来决定,一座大型土楼能容纳900人,如同一个村子。这样的聚族而居,防野兽、抗土匪的建筑:体现了安全第一的原则。
4、赏析华北地区主要民居——四合院,感受其中轴对称的建筑特点
四合院是北京及华北地区的主要民居,辉煌的故宫和京郊外的普通农家都是四合院。四周院墙围合,俯瞰整个院落,外观规矩,方正。其建筑结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正房坐北朝南,侧面是耳房,东西为厢房,跟正房相对的屋子是倒座。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避免大门正对正房,增加私密性。
四合院这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安排,从居住者的身份上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这样的建筑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体现了等级观念
(三)、课堂小结:
由此看来,中国民居的多样性与多样、复杂的自然地理、文化环境、风俗观念等密不可分。东西南北,从徽派建筑到西部窑洞,从北京四合院到福建土楼,民居建筑差别大,且各有特点,若加以总结,可以用“怎么住、住什么形式,各有各的道理”来概括。
(四)、课后拓展
课后查找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荒原上有石堆,山坳里盖石房”体现了民居建筑的什么原则?(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2、“只见外面的高墙窄巷,不见内里的雕梁画栋”说的是我国的哪种典型民居?
(答: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