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精神,本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人文学科,音乐教育肩负着引领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民族音乐表现能力的使命。
(二)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理论设计教学。
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晓》是一首古诗新唱的歌曲。唐代孟浩然词,现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曲。歌曲为E大调,4/4拍,旋律流畅、优美,情绪欢快、活泼。歌曲为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旋律简洁、清新、流畅,且不失欢快、跳跃之感。为了与古诗词语言声调保持一致,曲作者在旋律上做了细节的处理——运用变化音强化了语言声调的趋势,既美化了音调,又强调了语调,形成很好的演唱效果。第二乐段是合唱部分,运用衬词“啦”与第一、第三乐段形成鲜明对比,使歌曲郎朗上口,活泼热情。歌曲第三乐段完全重复歌曲的第一乐段。花落处节奏拉伸,与前面八小节乐句形成不对称。结尾句在节奏方面做了展开处理,使整个结构恰到好处。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三年级2班的学生,属于借班上课。该班级的学生选择的艺术课程有: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欣赏能力水平有一定基础。
(三)教学方式:
以体验探究、教师引导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聆听、学唱古诗新唱歌曲,使学生们热爱合唱,体验合唱的和谐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科尔文手势练习音程构唱,解决和声音程的音准。
2.通过视唱乐谱与口传心授相结合的方式,学唱并表现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完整学唱歌曲
技能:通过口传心授式的教学手段,体验合唱的和谐之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春晓》
2.教学难点
唱准两声部
四、教学过程
(一)
初次聆听,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阶段目标:对整曲有完整的印象,方便学唱两声部。
设计说明:通过播放歌曲,找出歌曲题目,导入课题。
活动1.1——整曲聆听,对歌曲加深印象
1.初次聆听《春晓》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找出歌曲的名称
2.师总结,生集体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春晓》
活动1.2——师范唱第一部分,生跟唱第一部分
1.师范唱第一部分的歌词,生模仿唱出第一部分。
2.复唱第一部分,师引导生“来”字唱的饱满和连贯。
(二)多种手段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阶段目标: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演唱热情,唱准合唱部分,两声部完整配合。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的参与、探寻和体验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和声部分的了解与感受。
活动2.
1——学唱第一声部
1.学唱第一声部歌谱,感受旋律与节奏的特点
(1)找到旋律特点,识读五线谱
谱例1:
(2)重点解决较难小节(谱例2)
谱例2:
(3)学生完整唱高声部乐谱
(4)分组唱:一组唱曲谱,另一组唱歌词,然后两组交换
(5)学生完整唱一个声部,师弹另一个声部
活动2.
2——学唱第二声部
聆听低声部音乐,学生心里模唱
跟琴唱低声部歌词
学唱歌谱,师标出关键的音
谱例:
(
L
,
)
(
L,
)
(
S,
)
(
f
)
(
L
,,
,
)
4.完整唱低声部曲谱
5.分组唱:一组唱曲谱,另一组唱歌词,然后两组交换
活动2.3——两声部配合
1.一部分同学唱高、低声部曲谱,另一部分同学唱歌词
2.两个声部配合,完整唱
3.不准的地方及时纠正
(三)学唱歌曲第三部分
阶段目标:运用对比法和听唱法学习歌曲第三部分
设计说明:通过与第一部分的对比,寻找不同,单独学习结尾句。
活动3.
1——学唱第三部分
聆听歌曲第三部分,找出与第一部分的不同之处
单独学唱结尾句
复唱第三部分,师引导生“花、落”处的拍数
(四)完整演唱歌曲
(五)提出希望提升总结
活动4.1——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这首歌曲我们就学到这里。如果你对古诗新唱的歌曲有兴趣,课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搜索这类歌曲。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