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剪羊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审美为核心,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音高音准节奏,具备唱好这首歌曲的综合素质,在学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二)理论依据
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简介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甚广的民歌。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其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更赋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剪羊毛”这一劳动的情景,以“白云”、“雪堆”、“丝绵”、夸张的形容工人们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羊儿身上的羊毛比作“皮袄”,富于想象,很有童趣。
2.音乐分析
(一)总体简介
歌曲为2/4拍,C大调,二段体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二班学生,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音高、节奏感较好的占20%左右,能在教师指导下较准确表现的约50%左右,其余还有30%左右的学生音高、节奏感较弱。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初步完整、有表情地演唱《剪羊毛》的第一段。
(二)教学难点:
1.
能准确把握歌曲中附点八分节奏和四分休止符的演唱。
2.
尝试用双响筒、响板、铃鼓等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源于劳动的律动和音乐,知道音乐和生活、劳动密不可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劳动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引导学生体验节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歌曲,能较准确掌握附点八分节奏和复习休止符,区别节奏的不同感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环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习新歌做铺垫。]
活动1.1:律动入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引出附点八分节奏做铺垫。]
活动1.2.:出示PPT,师生谈话并引出歌曲《剪羊毛》。
(二)学唱歌曲
[环节目标:学生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剪羊毛》的第一段并能在歌曲演唱中准确把握附点八分节奏及四分休止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活动2.1:初听歌曲,自主获取信息
老师播放歌曲范唱,学生结合问题提示聆听,比一比看谁获取的信息最多!
歌曲的演唱形式?
歌曲的节拍?
歌曲的情绪?
活动2.2:
肢动律动感受歌曲
老师播放歌曲范唱,学生们随老师用肢动律动的形式感受歌曲。
活动2.3:对比示范演唱,复习休止符
教师示范按休止和非休止方法分别演唱两条曲谱,让学生对比聆听感受。
活动2.4:难点突破
按节奏读歌词,巩固附点八分节奏。
活动2.5:自主学唱,找出问题、
1.尝试用lu演唱歌曲第一段
2.学唱歌曲第一段
活动2.6: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2.7:旋律接龙唱
活动2.8:小组练唱歌曲,巩固歌曲旋律及歌词
(三)风采展示
[环节目标: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演唱展示,并能对他人的演唱做出简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演唱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小组、个人学唱成果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老师做最后点评。
(四)拓展提升
[环节目标:学生尝试用响板、双响筒、铃鼓等为歌曲伴奏。]
[设计意图:丰富歌曲表现,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老师出示乐器双响筒、响板、铃鼓,学生们畅所欲言,说一说这三种乐器怎样加入歌曲的演唱中最好,并尝试表现歌曲。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剪羊毛》,使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爱劳动的孩子人人夸,希望通过今天歌曲的学习,以后要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