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 浮力
执教教师 曹颖 学校名称 示范区濮阳市开德中学
学科 物理 学段 初中
一.内容分析
浮力综合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了解浮力的产生而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及阿基米德原理,能为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浮力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在过渡,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析推理新知识,发展其抽象思维,但过程中仍需要借助实验加强形象性和直观性。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精神,灵活运用结论判断问题并解释现象
四.重点难点 重点:
1.会用浮力产生的原因计算浮力
2.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难点:
1.理解浮力概念
五.教学资源 及环境准备 由于教材中实验较少,而浮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自制了浮力演示装置如图1 图2
图1 图2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用乒乓球浮起实验,引入新课。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1:浮力的存在
1.实验展示,构建概念
探究活动2:浮力的产生原因
2.根据器材,设计实验
3.改进器材,预演实验,规范操作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问:乒乓球放入水中一定会浮起吗?
教师两次演示乒乓球实验
先将乒乓球放在倒置的去底开口矿泉水瓶中,然后加水,发现乒乓球紧紧地贴着瓶口,并没有如预想的浮起。
换用只去底的矿泉水瓶再次上演,可以观察到乒乓球漂浮,引导学生分析两次差异,,进一步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浮起说明受到了向上的浮力问:液体会对物体的各个面都会产生压力,为什么球会向上浮起,结合实验器材,一探究竟。
介绍实验中一开始选了正方体(图3)为研究对象,带领学生分析操作过程中发现一密封性不易保证,立方体材料选取要求较高,实现起来较为困难。
图3
教师讲解对器材进行了进一步改进,选取了透明圆柱体为分析对象,这样减少了需要密封的面,而且材料易得,分析论证更为简单,为了使现象更明显,实验中用的液体为浓盐水,所以要做好保护措施。
图4
图5
思考题:1.桥墩受不受浮力?
2.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浮力的例子,结合实际猜想浮力大小跟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并回答:会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并分析两次实验现象为什么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分析球浮起的原因
学生对初步建立的模型分析操作不成功的原因
学生将透明圆柱体先横放入液体当中,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学生观察到横放左右两面凹陷程度一致(图4),而竖放时上表面凹陷程度比下表面要小(图5),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小不同,从而产生了压力差,就是我们所说的浮力。
学生自主思考并组织语言表述问题
四人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用简单的实验使学生发出疑问,并且引入浮力的概念。
从生活中提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品质。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科学家的伟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不断的摸索探究,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锲而不舍、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很容易的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也对浮力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锻炼学生语言组织以及准确表达的能力
以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
七、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概念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八、教学反思
本节重点、难点的设计利用了浮力的两个实验,乒乓球实验与已有经验相悖,引发问题,圆柱体实验直观形象的演示便于总结物理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了发现问题到的解决问题,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循环,这样设计方便学生由易到难的理解,有渗透了物理走向生活,生活走向物理理念,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