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22 10: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导入
马 说 韩 愈
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作者简介
韩愈,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进士,任监察御史,以事贬为阳山令。赦还后,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朝州刺史。在文学方面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写 作背 景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zh

pián


槽枥
cáo lì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àn
读 准 字 音
sh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
只是
并列而死
两马并驾
喂牲口用的槽
不以千里马著称
吃一顿
辱没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他。
所以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通”饲”,喂
表现在外面
通”现”
“犹”,尚且
一样
有时
…的人
指马
通”饲”,喂
这样的马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怎么能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技能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德也就表现不出来,
让它和普通的马相比都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鞭打马
用鞭子打
正确的方法
通“才”,才能
拿着
面对
难道
按照正确的方法
竭尽它的才能
通晓它的意思
鞭子
通“耶”,吗
其实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驱使他,喂养它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2) 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3)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4) 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解释____________









表现
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用鞭子打
马鞭子
一词多义
才能,能力
能够
即使
虽然
难道
其实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千里马
伯乐
决 定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理解分析: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写法:
主题
拓展思考: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拓展问题: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来写一写: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根据课文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比作“千里马”,将
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 ______________ 的社会现象。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识才之人
人才
昏庸的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