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其蕴含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4.分析层层铺垫和细节描写的好处。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一块巨石掉入河中,十多年后应该去下游寻找,还是原地寻找,抑或是上游寻找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课堂导入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完成填空。
纪昀(1724—1805), 代学者、文学家,字 ,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晚年自号“石云”。他的主要作品为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他编纂的《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清
晓岚
阅微草堂笔记
四库全书
预习导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沧州( ) 河干( )
圮于河( ) 棹( )
木杮( ) 湮( )
曳铁钯( )( ) 啮沙( )
募金( ) 溯流( )
臆断( ) 欤( )
cāng
pǐ
fèi
yè pá
mù
yì
gān
zhào
yān
niè
sù
yú
预习导学
拓展:(1)“干”是多音字,作名词“水边”之义时读“ ”,作动词“做”或形容词“有才能的”之义时读“ ”。?
(2)湮:“垔”本指“西部黄土高原”,转指“江河源头”,引申 “地势高的水源”。“水”与“垔”联合起来表示“ ”。?
gān
gàn
水从高处漫溢,四散而下
预习导学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
(2)曳铁钯( )
(3)遂反溯流逆上矣( )
(4)可据理臆断欤( )
经过、 经历
拖
逆流
主观地判断
预习导学
4.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寺僧 寻找石兽未果;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兽在 ;老河兵认为石兽在 ,并最终找到。?
顺流而下
原地
上游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②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⑤“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⑥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合作探究
(1)僧 募 金 重 修,求 二 石 兽 于 水 中, 竟 不 可 得。
(2)然 则 天 下 之 事,但 知 其 一,不 知 其 二 者 多 矣,可 据 理 臆 断 欤?
/
/
/
/
/
/
/
合作探究
一、问题:默读课文,梳理文言词汇,翻译句子。
1.古今异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2)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 今义:
(3)是非木杮 古义: 今义: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今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一门学科
寻找 请求,要求
这 对,正确
句首语气词 器物上都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
.
.
.
.
合作探究
(5)转转不已 古义:? 今义:
(6)竟不可得 古义: 今义:
(7)固颠 古义: 今义:
(8)阅十余岁 古义: 今义:
停止 已经
终了,最后 表示出乎意料
固然 坚固
经过,经历 阅读
合作探究
2.一词多义。
(1)之
一老河兵闻之( )
其反激之力( )
求之地中( )
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
结构助词,的
?
代词,指石兽
?
合作探究
(2)于
求二石兽于水中( )
湮于沙上( )
当求之于上流( )
介词,到
?
介词,在
?
介词,到
?
合作探究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棹数小舟( )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名词作动词,划船
?
动词作名词,上涨的河水
?
合作探究
4.判断句式并翻译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
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意思是 。?
(2)不亦颠乎?
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反问,意思是 ?
寺僧
?
水流被冲到下游去了
?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着
?
不亦
?
不也是颠倒了吗?
?
合作探究
(3)可据理臆断欤?
这是一个 句,无疑而问,表反诘,意思是 ?
反问
?
就主观判断吗?
?
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
?
合作探究
二、问题:课文三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描述了寺僧错误地顺流寻找石兽的行为。
第2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心理。
?第3段:叙述老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驳斥前两种观点。
?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第二课时
预习导学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纪昀的《河中石兽》,了解了它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课文,进一步探究它的风采。
课堂导入
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填空。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 ??
(2)求之下流,固颠; ,不更颠乎??
(3)《河中石兽》的主旨句是“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求之地中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预习导学
2.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经历)
B.竟不可得(找到)
C.盖石性坚重(性情)
D.一老河兵闻之(听说)
C
预习导学
3.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D
{3B4B98B0-60AC-42C2-AFA5-B58CD77FA1E5}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地点
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朗诵文章,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寺僧 顺流而下 无迹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老河兵 顺流而上 果得于数里外
合作探究
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因为寺僧只考虑了流水的作用,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 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二:品析课文的语言。
1.品析下列句子中的“笑”。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
合作探究
2.作者是如何妙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传情达意的?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写出了讲学家的看法和自信。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加上其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合作探究
3.朗诵文章,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结尾句的议论有何作用。
记叙、描写、议论。
结尾句的议论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而应以事实为根据。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三:畅谈感悟。
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悟?
示例一:实践出真知。要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不可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臆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对寺僧和讲学家那样的人说“不”,要用自己的慧眼,用我们的头脑,用科学的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合作探究
示例二:做任何事情不能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下,就主观地做出判断。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类似课文中这种事情,我们一定要在全面了解情况后慎重地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