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陋室铭》精讲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陋室铭》精讲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08: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陋 室 铭
刘禹锡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自己的书房居室都会搜肠刮肚的起一个响亮而别有深意的名字。
例如:“老学庵”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室名“缀玉轩”,寓意为博采众家之长。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反动文人骂为“学匪”。鉴于此,诙谐的鲁迅把自己寓所的书房起名“绿林书屋”。“绿林”者,强盗也,“绿林书屋”乃“学匪”之寓所也,以此来讽刺反动文人的诬蔑。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另一位高人居室----刘禹锡的“陋室”,看看这“陋室”背后的故事。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了解 “铭”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文言文
今天修复的安徽和州刘禹锡陋室
1、请你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及背景、“铭”的特点。
2、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识记它们
自学初问
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代文学家。和 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 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自学初问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其“诗豪”的特点
自学初问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学初问
圈出押韵的字,说说押的韵是什么。
韵脚:
押的韵: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ing
(“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导学追问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
先安排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写作背景
地方官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迁到县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附近垂柳依依,刘禹锡见景生情,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地方官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身居斗室,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德馨 苔痕 案牍 鸿儒
西蜀 何陋 调素琴
xīn
tái

tiáo
shǔ
hóng rú
lòu
自学初问
朗读短文,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圈画韵脚。
自学初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导学追问
熟读文言文, 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导学追问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
无白丁。
导学追问
就。
这。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
出名,有名
神异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佛经
一、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研学再问
二、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古:身体 今:样子)
2.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
(古:品德高尚 今:芳香)
(古:大,渊博 今: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
(古:琴瑟笛萧等管弦乐器 今: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弹奏 今:调解)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形容词词作动词,神异。
3.无丝竹之乱耳
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4.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三、词类活用
6.苔痕上阶绿
形容词作动词,使、、、变绿。
5.苔痕上阶绿
方位名词作动词,长上。
三、词类活用

1、《陋室铭》的作者是 他是 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朗朗上口。
刘禹锡

梦得
ing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研学再问
动词,出名
品德高尚
大儒,博学的人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之,助词,取消句子的
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下列划横线的词语
有仙则名( )
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丝竹之乱耳 ( )
何陋之有( )
研学再问
研学再问
2.翻译下列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陋 室 铭
第二课时
刘禹锡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魅力。
1、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代文学家。和 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 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自己边读边记书下注释;
自学初问
文章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
导学再问
本文题目是“陋室铭”,行文时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
自学初问
“山”“水”
“室”
“不在高”“不在深”
“陋”
“仙”“龙”
“德”
“名”“灵”
“馨”




文章开头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开头四句用类比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类比“吾”之陋室,形象而自然的引出本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根据两种事物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合作探究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2、本文有两处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3、从全文内容看,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导学再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自然环境清幽
交往人物的不俗
生活情趣的高雅
导学再问
陋室的环境如何?
“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让人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拟人
——博学儒雅,谈笑风生。
在这个陋室里,作者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高谈阔论赋诗唱和。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两句写交往之人在于衬托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交往的是哪些人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衬托
朋友们走后,陋室主人做什么呢?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高雅脱俗
不慕富贵
作者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有没有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不矛盾。
调素琴应是指作者平日弹琴自娱,再加上阅读金经,过着恬静而高雅的生活;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上的歌乐。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室中景)
交往之人:博学儒雅(室中人)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室中事)
陋室不陋
“惟吾德馨”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导学再问
2、本文有两处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1)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
(2)结尾运用类比的手法,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证明“陋室不陋”。
“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根据两种事物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
导学再问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内容上: 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相类比,并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先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3、从全文内容看,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情趣?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不慕名利,保持高尚情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导学再问
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 ”写室外环境之幽,用 “ ”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 ”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何陋之有?
2、这种借他物来表明心迹的手法叫什么?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景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室主人
及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德馨(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陋室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对偶
拟人
衬托
反问
导学再问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研学追问
2.在《陋室铭》一文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对刘禹锡的这种交友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研学再问
3.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惟吾德馨”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现了这样一种思想: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尽管居室简陋,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是处处见雅趣。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追求“德馨”,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
——山中宰相陶弘景
与作者一样不慕名利、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人有很多,请试着说出他的名字或事迹。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孟 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不必因出身贫寒而自卑
也不必因居于豪宅而炫耀
只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就能拥有充实的人生!
教师寄语
5.仿写《陋室铭》
提示:
(1)仿照本文格式(注意押韵);
(2)可写学习篇(语文铭,英语铭等)、工作篇、处事篇、交友篇、业余生活篇(上网铭、篮球铭等)……
读书铭
书不在多,精典则名。读不在广,受益则行。斯是读书,惟吾静心。家中藏万卷,埋头苦读辛。篇篇有哲理,只字无浅印。可以喝杯茶,养养心。无城市之喧嚣,无世俗之纷扰。南边枝头鸟,西处桃花杏。文人云:“其乐无穷。”
示例1
《班级铭》
人不在多,团结就行。班不在大,温馨就行。斯是同学,更是兄妹。文字上黑板,知识入脑袋。谈笑有同学,往来有老师。可以背背书,写写字。无噪声之乱耳,无烦恼之劳形。前面办公室,后面七(6)班。我云:“学习快乐”!
示例2
好友铭
友不在多,知心就行。貌不在美,心仁则灵。斯是好友,唯吾真情。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可以同生死,共患难。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嫉之劳形。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3
      
示例4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辨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学生铭
写作铭
   字不在多,情真就行。文不在长,整洁则灵。斯是作文,唯要真心。段落巧安排,构思有创新。叙写平凡事,感慨古今情,可以用记叙,抒真情。无文体之规范,无思维之束缚。议论说明文,叙事抒情篇。学子云:好文妙哉!
示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