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的农村,1949年10月随国民党军队到台湾。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带回100多个大陆老兵的骨灰坛,完成了这些老兵“回家”的遗愿。高秉涵的一生,既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动荡,又践行了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高秉涵所经历的伤痛,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高秉涵
高秉涵(1936-)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相会。相煎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乡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却是满满的乡愁。
——2012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的颁奖词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
2.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目标
三国-吴国
元朝
1662年
1684年
1885年
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
澎湖巡检司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设台湾省
荷兰侵占台湾
明末
1895年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抗日战争胜利,收复台湾
1945年
1949年
解放战争国民党败退台湾
第一次分离
第三次分离
回归
第二次分离
回归
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巩固东南海防,维护国家统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由来
情景一:少小离家
问题:1949年高秉涵被迫与家分离,成为一名流浪在台湾的孤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海峡两岸的分离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将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解放中国全部领土,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武力解放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950年代大陆方面
解放台湾的宣传画
1950年代台湾结婚喜帖上面
印有“反攻大陆”口号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
——毛泽东
问题: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是什么呢?
和平解放
1958年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
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问题3:为什么1979年后,高秉涵能收到大陆亲人的信件呢?
大陆政策的转变
台湾对大陆的“三不”政策
不接触
不谈判
不妥协
娘,儿提起笔,真不知从何处说起,热泪挡住了我的视线,久久无法下笔……在这漫长且似无止境的流浪岁月里,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了最后能够活着见你一面……娘,你要等我活着回来!
——高秉涵家书摘录( 1979年)
情景二:乡愁难寄
问题2:高秉涵能把这封信寄回大陆吗?
两岸的隔绝
问题1:这封家书寄托了高秉涵怎样的感情?
乡愁与思念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问题2:党和政府为何在这个时候改变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
问题1:《告台湾同胞书》告诉台湾同胞哪些内容?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最近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定,和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更可见潮流所至,实非任何人所得而阻止。目前祖国安定团结,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两岸停火,形势缓和
国内外形势变化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缓和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 1984年2月22日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问题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重大意义?
问题1: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合理办法是什么?
问题3:面对大陆发出和平统一的信号,台湾当局的反应如何?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87年,台湾老兵发动“外省人返乡运动”
顺应潮流
顺应民心
两岸的破冰
问题:这种改变对高秉涵的“回家”之路又有何影响?
台湾
大陆
+
台湾对大陆的“三不”政策
不接触
不谈判
不妥协
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开放措施。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打破隔绝
1991年高秉涵回到老家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孙庄
情景三:重回故土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艰难的回家之路
浓浓的乡土情愁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90年代以来
江泽民
八项主张
2005年
胡锦涛
《反分裂国家法》
知识小结一:建国以来我国对台政策的变化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础: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台湾可以有自己的军队。
问题:阅读教材71-73页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哪些事件促进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有利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小结二:两岸关系的发展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历史事件事件
内容或意义
1979年
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走向缓和
1987年
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
打破隔绝
1990年
成立“海基会”
架起两岸沟通的桥梁
1991年
成立“海协会”
1992年
“九二共识”
两岸交往的基础和关键
1993年
“汪辜会谈”
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
1995年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005年
胡锦涛会见连战
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2008年
两岸达成“三通”
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2015年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
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台胞来大陆人次的变化
海峡两岸贸易总额的增长
人员往来
经济共赢
文化交流
有难同当
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海峡两岸海运直航示意图
两岸三通
高秉涵频繁往返于两岸之间,帮助上百名台湾老兵“回家”
问题:谈谈高秉涵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坚守执着
责任担当
家国情怀
……
为亡故老兵照亮回家的路
为自己的儿孙指引回到祖国怀抱之路
2017年高秉涵在第九届海峡论坛开幕上演讲“回家的两条路”
情景四:期盼统一
问题:其实“回家”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那么台湾“回家”的绊脚石有哪些?
合作探究
材料一:所谓“台湾独立”,就是主张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主张“台湾独立”的分裂活动是从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版图后开始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台独”活动是台湾是社会的一个毒瘤。
材料二:1954年12月美蒋间签订了“共同防卫条约”,在此期间,美国军队进驻台湾,军舰游弋台湾海峡。美国总统杜鲁门还违背《开罗宣言》,炮制出所谓“台湾法律地位未定论”,为“台湾独立”制造依据。
材料三:1988年,李登辉上台以后,或明或暗地给了“台独”势力多方面的扶持和鼓励,使岛内“台独”势力不断扩大,鼓吹“台独”者愈来愈肆无忌惮。
阅读材料,思考阻碍海峡两岸统一的因素有哪些?
①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②外国反华势力的阻挠破坏。
为实现统一,我们能做些什么?
想一想
①思想上: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
②态度上,坚决反对台独。
③行为上: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和立场,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
日益密切的交往
海峡两岸的交往
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方针政策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缓和—打破隔绝—九二共识—领导交流
课堂小结
巩固记忆
1、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2、大陆与台湾关系走向缓和的时间及相关史实?
3、两岸关系打破冰封时间、事件、意义?
4、九二共识时间、内容、意义?
5、2005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回见是?2015年,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是??
课堂检测
1.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目前,我国解决“乡愁”的基本方针是( )
A.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国共合作
D.民族区域自治
B
课堂检测
2.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 )
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D
课堂检测
3.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①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②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③汪辜会谈
④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⑤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③①②
C
课堂检测
4.凤凰网北京消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5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只有回到“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两岸关系才能拨云见日。张志军提到的“九二共 识”是指( )
A. 和平统一方针
B.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D. 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B
小测
必做:
1、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2、大陆与台湾关系走向缓和的史实?
3、九二共识内容?
选做:
4、两岸关系打破冰封时间、事件、意义?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