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鲁迅
导语:
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我们偏偏处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
——方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作者简介
《祝福》是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时代背景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门槛 咀嚼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巩固字词
xuān
zào
tuán
tà
bíqi
kǎn
j?jué
zǐ
páoluò
yǎo
kē
cù
xīn
lǐ
tuò
pánshān
piē
xùn
y?n
xūn
读准下列黄色的字注音:
整体感知
1、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明确1:浏览下列图片,把它们和课文情节对应起来
不问苍生问鬼神
初进鲁家
忙但满足着
抗婚
刹那幸福
重回鲁府
你放着吧
乞 丐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姥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现实
回忆
现实
情 节 简 表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明确2.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的作用
1.肖像描写
(1)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三次
人物形象分析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死前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 迅
(3)画眼睛,勾魂灵
情境 眼睛 特点
1.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善良
2.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
带着泪痕
内心痛苦
3.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4.捐门槛
分外有神
再生希望
5.不让祝福
失神
再受打击
6.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7.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4)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质朴、善良、温顺、勤劳的性格,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人物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
2. 语言描写
(1)自述阿毛之死
提问:为什么作者不厌其烦地写?
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
(2)与柳妈的对话
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
(3)与“我”的对话
展示了其矛盾心理,说明希望彻底破灭。
讨论:为什么关于祥林嫂的语言描写都在她的后半生?
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性格变化和身份特点。从人物自身看,祥林嫂本是良顺之人,在她内心深处又认可封建社会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规范,所以她寡言少语;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在卫家有严厉的婆婆管束,在鲁家有种种规矩,她不能多说。所以,丧子之前祥林嫂话不多。在接连遭遇丧夫丧子之痛后,祥林嫂精神压抑乃至失常,不吐不快,所以话语难以自制地多起来。
3.动作描写
提问:以“祥林嫂再到鲁镇”这部分为例,说说动作表现祥林嫂什么样的心理?
她讪讪的缩了手
转了几圈,疑惑的走开
受了炮烙似的缩手,失神的站着
难为情
心怀希望
彻底崩溃
4.细节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
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碗是破的,表明她很穷;碗中是空的,
表明她即便是乞丐,也无人施舍;竹竿比她还长,下端开了裂,表明其狼狈不堪、身心疲惫,了无生趣。
祝
福
(1)自然环境· 雪景及其作用
第一处(p94)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气氛渲染。
第二处(p98)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5.典型环境分析
祝
福
第三处(p103)“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第四处写(p105):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2)社会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祝福2: (p105)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1:(p94)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3: (末段)首尾呼应,有钱人在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死去。深化主题。
1.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暗示社会的冷漠
2.暗示衬托人物的心情。
3.暗示情节的发展
4.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突出文章主题
(3)环境描写作用
小结:概括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身份)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性格)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甚至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典型意义)
6.探究:祥林嫂的抗命与认命
(1)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运抗争过吗?
逃:山中出逃,鲁镇做工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时一路嚎骂,撞头寻死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询问有无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2)怎样看待祥林嫂的抗争?
逃
躲避被卖
撞
不愿二婚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
向封建迷信低头
总结: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祥林嫂为什么死?
1.谁是凶手?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
鲁四老爷
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思想上迂腐、守旧,政治上保守、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成了加害人。
鲁四婶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牟利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麻木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的一面。
“我”用“说不清”回答祥林嫂“魂灵的有无”的问题,既有善良的一面,也表现了“我”逃避现实的心理。“我”准备到福兴楼去吃鱼翅,也是逃避现实的具体行动。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
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
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
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作家丁玲
2.是什么杀死了她?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1.政权
2.族权
3.神权
4.夫权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主题: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我之节烈观》(一九一八年)
讨论:今天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我们学习《祝福》还有现实意义吗?
结语
生命之花神圣而美丽,任何力量都不应该阻挡它的绽放。斗转星移,换了人间。吃人的礼教已经远去,那浸满了妇女血泪的一幕,也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暗夜。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冷漠即使在今天也还广泛地存在着,鲁迅先生近百年前的呐喊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希望我们每个人真正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让祥林嫂式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