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1944—1947年间,斯大林主张西方势力范围内的共产党放弃武装,进入以资产阶级政党为主导的政权机构,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则进人以共产党为主导的联合政府。这一主张反映了(
)
A.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B.美苏冷战局势的缓和
C.苏联国家战略的需要
D.意识形态分歧的消除
2.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联合起来,建立了“独联体”。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俄罗斯等11国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
B.苏联已经解体
C.俄罗斯成为东欧中亚地区的霸主
D.东欧各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4.1970年9月,第三次不结盟会议通过的《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宣言》中指出:目前被富国所垄断的技术革命,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进步的主要机会。这说明此时的不结盟运动(
)
A.弱化对美苏争霸局势的抵制
B.增强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C.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竞争上
D.关注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影响
5.“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
”时期己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己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
“一超多强
”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6.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称:“一个反对美国的欧洲是不可想象的,一个美国庇护下的欧洲是不能接受的。我希望一个站起来的欧洲。”其意图在于( )
A.建立一个强大的单边主义的欧洲
B.建立平等的欧美伙伴关系
C.重新确立欧洲的国际中心地位
D.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欧洲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制度。因此,出现了( )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企业国有化
D.“福利国家”
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高利率,并推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
)
A.导致经济危机加剧
B.有助滞涨危机解决
C.强化国家干预经济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9.根据下表,可以推知二战后发达国家(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A.农业经济急剧衰退
B.美国工业落后世界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0.1964年7月2日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该法案禁止仅仅因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出生国而拒绝雇佣某人。这一成就的取得是由于( )
A.自由平等的理念出现
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C.约翰逊总统不懈抗争
D.“福利国家”制度的推动
11.“二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复这个社会。”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对自身进行修复的成果是( )
A.知识经济兴起
B.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D.福利国家的形成
12.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使英国经济情况逐渐好转。下列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
)
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负担
C.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滞胀”
D.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投资
13.一项对西方七大工业国就业结构演变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农业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传统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兴起……管理、专业和技术性的工作快速增加。发生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5.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南斯拉夫(
)
A.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进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建设“福利国家”
16.“我知道我会下地狱,但是我会在那里看到大资本家、窃贼、刽子手和美国总统们。”这是拉丁美洲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言,这个国家是( )
A.古巴
B.埃及
C.巴拿马
D.朝鲜
17.某组织曾表示:“英国政府收紧财政的计划有利于长期经济复苏,但将损害短期经济增长,如果此风险显现,英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快速作出反应。”从其关注的内容看,该组织很有可能是(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贸组织
D.关贸总协定
18.2008年2月初,世界银行任命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为常务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下列关于世界银行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主要负责协调区域集团化发展
B.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组成机构
C.一直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
D.曾经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部分
1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即向联合国提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美国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
A.控制西欧经济
B.消除贸易壁垒
C.垄断世界金融
D.谋求全球霸权
20.下面表格反映的是二战后数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情况。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苏联对西欧的强力支持,使西欧有了强大的后盾
C.西欧各国对美国的控制不满,双方最终反目成仇
D.西欧国家坚持正义,反对美国侵略弱小国家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社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材料二
尼克松政府于1973年提出“欧洲年”计划,建议美国和西欧拟定新的大西洋宪章,确立共同目标,双方在防务、贸易和东西方关系上协调各自政策,意在重新界定美欧关系以适应新形势需要。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欧洲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遭到欧共体国家强烈抵制,并由此引发了美欧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旷日持久的外交拉锯战使“欧洲年”一波三折,尼克松对欧洲的访问未能成行,英美“特殊关系”、大西洋联盟皆因此遭受重创,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
——梁军《“从未有过的年代”:基辛格“欧洲年”计划中的美英外交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尼克松政府“欧洲年”计划出台的历史背景。(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两年后,新中国诞生。两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实现了民族独立。
材料二 1945年到1970年间,70多个新国家从帝国崩溃中诞生。1947年,英国承认它的印度次大陆殖民地独立。不过,独立最终导致两个对立国家的出现,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随后几十年,它们之间爆发了三次重大战争。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国界,是由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而不是根据当地居民的习惯和传统划定。对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而言,这些边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间,尼日利亚陷入内战。在许多前殖民地,帝国主义的强制性统治似乎被市场微妙的强制所取代,许多新独立的国家发现,它们自己在高度商业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挣扎(机会渺茫),因为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似乎掌控一切。以往的殖民政府很少花心思平衡地发展殖民地经济,往往忽略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对许多新独立的国家而言,寻找专家、资本、市场以及快速而均衡的工业化所需要的政策,是一项巨大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印度获得独立和新中国诞生相同的国际影响,并简析中印两国实现民族独立不同的方式。(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存在问题的原因。(6分)
23.(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杜鲁门:我们必须教导他们(指苏联)如何知行而止……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材料三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1)材料一中杜鲁门的主张体现了什么目的?举例说明战后初期美国是如何在经济领域实践这一主张的。(2分)
(2)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并对其作简要评判并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0:CBBDA
BDBDB
DCDCA
ABDBA
21.(1)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2)历史背景:欧洲一体化的和实力的上升;美苏冷战中美国实行“收缩”政策;美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快;共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需要。
22.(1)影响: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方式:中国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本国的反动政府;印度是在民族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人民的斗争,迫使英国殖民当局“和平”移交了政权。
(2)问题:地区冲突;国内政局动荡;边界争端;国家经济受制于工业化强国;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工业化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原因:帝国主义对殖民地长期掠夺;新兴独立国家自身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23.(1)目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实践: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内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表现:从越南撤军、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3)观点:美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寻求国际合作。评判:观点基本正确。理由:①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单极世界不符合实际也违背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意愿。②美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综合考虑自身与他国利益,走和平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