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2.1《 祝福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2.1《 祝福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21: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12 祝福 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在迈向文明社会的今天,仍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这个名字,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的序幕。写祝福景象、鲁四老爷以及祥林嫂的死。采用倒叙手法,以主人公的突然死亡作为开头,制造悬念,营造了整篇小说的悲剧气氛。
第二部分:故事的开端。写祥林嫂刚到鲁镇不久便被婆婆抓回去了,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善良与不幸。
第三部分:故事的发展。写祥林嫂被迫改嫁。
第四部分:故事的高潮。写祥林嫂再到鲁镇。
第五部分:故事的尾声。写“祝福”的景象和“我”的感受。
四、学习课文
1、“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如此”指的是鲁镇上各家各户准备“祝福”的盛况。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依旧统治农村的状况,与前面对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共同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暗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2、第2段中详细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有什么作用??
明确:
从侧面表现人物形象。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与前文“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相照应,既说明了他是顽固保守的封建制度卫道士,也说明了他尽管在口头上讲“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讲所谓仁义道德,但骨子里却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书房的陈设一方面表明他的思想立场,另一方面和他的所作所为形成对照,有尖锐的讽刺、批判意味。
3、对于祥林嫂所提出的“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等问题,“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
明确:
“我”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也许有罢”“也未必”“说不清”。
也许有罢”——“我”不忍心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而说的自以为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看来却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我”意识到自己的回答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闪烁其词;“说不清”——这是“我”怕负责任的含糊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魂灵”“地狱”之类的说法纯属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面前却始终没有否定这种说法,表明“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是“我”的软弱性的体现。
4、鲁四老爷为什么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
明确:
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捍卫者,他反对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伦理观念中被认为是女人的罪恶,是鲁四老爷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祥林嫂死在“祝福”的时候,所以鲁四老爷骂她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连死人也不宽恕,足见其冷酷无情。
“可恶!然而……。”“可恶!”“然而……。”这是祥林嫂被婆婆带回去后鲁四老爷说的几句话,其中的几个词语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明确:
①第一个“可恶”:这种绑架的行为十分可恶,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声誉。
②第一个“然而”:后面省略的内容应是表示这种绑架行为也是合理的。祥林嫂私自出逃,为礼教所不容,依据封建礼教,婆婆有权处置守寡的儿媳。
③第二个“可恶”:这是针对卫老婆子说的,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后又与人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颜面。
④第二个“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揭示了鲁四老爷自私的本性。
6、如何看待祥林嫂对改嫁的反抗?
明确:
祥林嫂的反抗在外人看来很出格,这种反抗固然表明她不愿意被婆家当成牲口一样卖给别人,要维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但究其内在原因,还是她内心“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在作怪。所以,祥林嫂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她捍卫的仍然是封建的礼教戒律。即使是最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受到了封建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之深。
7、如何理解第64段中卫老婆子说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句话?
明确:
卫老婆子的话透露了她对祥林嫂的近况的赞叹和羡慕,然而封建礼教要求“一女不侍二夫”,不用说,卫老婆子是封建遗老,是深度认可封建伦理道德的,那么在她的眼里,世人对祥林嫂这样的再嫁妇女是不应该有同情之心的,即使她的日子过得再好,也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尤其是面对着四婶这个封建地主家庭的女主人,她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表现出对祥林嫂的近况的赞叹的,但“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却透着赞叹和羡慕,这样的话无疑是酒后吐真言——虽然旧时代的女性从思想上接受了不合理的封建节烈观念,但内心深处仍怀有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8、如何理解第71段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这做法?
明确:
鲁四老爷这一次不只皱眉,而且“暗暗地告诫”四婶,不可让“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帮忙准备祭祀用的饭菜,这不仅表明封建迷信思想对他影响之深,也体现了他的自私、冷酷。鲁四老爷对祥林嫂进行的精神上的迫害,成为日后祥林嫂生存信念彻底毁灭的直接原因之一。
9、“我真傻,真的”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明确:
这俨然已经成了祥林嫂的口头禅,它在文中多次出现,表明祥林嫂对阿毛的死感到无比懊悔和内疚。她叙述儿子被狼吃了的这一段话,真是字字带泪,话中有无限的悔恨,有对孩子的夸赞怜惜,更有触目惊心的惨象。这一遭遇给祥林嫂的内心造成了无法平复的创伤,使她日夜难忘。
10、如何评价“柳妈”这个人物?
明确: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柳妈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说法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额角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是出于善意,她的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脱离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柳妈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之间的矛盾,说明了她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没有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祥林嫂带来了难以负荷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11、第108段的“你放着罢,祥林嫂”与前文的“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相比,语气有何不同?如何理解这种变化?
明确:
前文的“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是较温和的劝告语气;而此处的“你放着罢,祥林嫂”则是很强硬的命令语气。前文中,四婶认为祥林嫂败坏风俗,没有资格摆祭品;而当祥林嫂捐了门槛自认为有资格时,四婶却没当回事,反而用更严厉、更强烈的语气制止了她。这一声呵斥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的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斥代表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将祥林嫂做人的最后希望打得粉碎,是把她推向悲剧深渊的直接原因。
12、小说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有什么好处?
明确:
祥林嫂的惨死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本文对旧社会吃人本质的揭露,表现了作者以警醒者和中国文化的守夜人的身份直视国人的命运,探索“苦难与救赎”这一永恒的主题,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完善了小说的情节结构。

自我检测
1.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 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明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便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变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咷。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有删改)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鲁镇的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这与夜半三更没睡的两家——咸亨酒店和单四嫂子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B.单四嫂子,夫丧子幼,只能靠纺纱来维生。半夜不息的灯光不仅是她生活艰辛的表现,也反映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生活的一线希望。
C.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神、许愿、吃单方,到最后甚至寄希望于何小仙,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
D.小说通过对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令人震悚的图景,抨击了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
3.本文除塑造单四嫂子之外,还描写“老拱之类”“何小仙”“店伙”“王九妈”“蓝皮阿五”等,他们的形象特点如何?描写他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写作于1919年前后的收集在《呐喊》中的小说,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探究。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A
2.C
3.总的说来,这类人物是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其中“何小仙”“店伙”作为盘剥者,装腔作势,怠慢病人;“王九妈”“蓝皮阿五”“老拱之类”作为底层民众,存在恃强凌弱、缺乏真诚同情的问题,他们共同构成了更广泛的社会环境。描写他们体现作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意思对即可)
4.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子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
解析:
1.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头,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2.“可见宝儿的死亡是单四嫂子的愚昧导致的”理解错误,偏离了本文的主旨,文章的主旨不是批评单四嫂子,而是反映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分析形象作用的能力。先找出这些人物的表现,根据表现分析他们的特点,再分析塑造这样的形象的作用。如面对单四嫂子的求助,面对病危的宝儿,“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他们不但不急病人之急,反而装腔作势,怠慢病人;如面对死去的宝儿,面对失去儿子的单四嫂子,“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跄跄踉踉出了咸享,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他们对单四嫂子没有同情,有的只是看客的心态。这两类人,无论是盘剥者,还是与单四嫂子身份相同的底层人,他们对单四嫂子都缺乏同情,都是怀着冷漠的看客心态。冷漠无情麻木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接着分析作者塑造这些人的作用,由这些人物构成的社会就是单四嫂子生活的环境——冷漠无情,而这也是单四嫂子悲剧的最根本原因,也是需要我们疗救的痼疾,这就达到深刻揭示主题的目的。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内涵以及体会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从情节来看,小说是写主人公寡妇单四嫂子失去自己的儿子宝儿,这对于单四嫂子来说,她所幻想的“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面对单四嫂子的痛苦,冷漠的人们漠然视之,这样的人们不会有明天;面对这些不可能有明天的人,作者恰恰又给这篇文章命名为“明天”,这就寄寓了作者的期望,“明天”代表将来,无论作者还是主人公,都在想摆脱现实,逃往明天,而只有唤醒人们对黑暗社会的认知,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人们才能拥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