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考前冲刺: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考前冲刺: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21:5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三语文三轮复习考前冲刺:古代诗歌阅读专题一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舟中晚起①
白居易
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
泊处或依沽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
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
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
注:①长庆二年(822),时年五十一岁的白居易曾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其言论不被采纳,于是请求外放,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更,本诗作于前往杭州的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景开头,虽着墨不多,但画面感极强,通过触觉描写,表现了秋日的凉爽。
B.颔联写诗人行舟生活,照应题目“舟”字,也勾勒出诗人羁旅漂泊、随性悠闲的形象。
C.颈联“应”“自”二字精妙,所发议论看似写朝廷有贤人辅佐,实则反语,暗含深意。
D.“退身江海”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无奈,尾联运用想象,表达了对吏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你认为哪个字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
贺铸①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出身高贵,却不以此自居。他性情“豪爽精悍”,“喜面刺人过。遇贵势,不肯为从谀”。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首咏物词,由"莲舟路""幽香""红衣""芳心苦"等可以看出,所咏对象是莲花。
B.首句写莲花的生长环境。"绿萍涨断莲舟路",浮萍太密,隔断了"莲舟路",连采莲女也望而却步了。
C."断无蜂蝶慕幽香",人亦不来,蜂蝶也不来,她只能孤芳自赏了,所以更显得孤寂。
D."依依似与骚人语"运用拟人手法。莲心中是苦楚的,要把自己满腹的心事告诉作者。
(2).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①陌上尘。
[注]①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
B."晋宋之间事"指的是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战乱不断,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其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
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
D.词人表达了对陶渊明的喜爱,写陶渊明其实是写自己,表达出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正月十五日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①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②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①星桥,星津桥。②金吾,即金吾卫,唐代守卫京城的军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节日欢快气氛。"火树银花"形容灯彩华丽,"铁锁开"指正月十五铁锁打开,任人通行。
B.中间两联是节日欢乐气氛的具体写照。游人如织,皓月当空,游伎们身着艳装,边走边唱。
C.李白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意谓人生如梦,当及时行乐,此诗尾联所呈现的心理与原因跟李白说的是一样的。
D.统观全诗对仗工稳,词采华艳,音调和谐,展现了一幅古代节日的风情画,让人百看不厌。
(2).纪晓岚评此诗:“三、四句自然有味,确是元夜真景,得神处尤在‘暗’字。”请简要赏析“暗”字“得神”所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暑热思风(作者:王令)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标题从暑热入笔,写作者遭受赤热之苦,希望清风为自己和天下人驱除暑热,寄情深远。
B.
“放天高”一语双关,既写出风吹云散后天空的高阔,又喻示时运清平,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C.
颈联写风变化多端,既随虎口呼啸而生,也助鸿毛高飞远行,“虎口”与“鸿毛”形成鲜明对比。
D.
尾联写无边无际的江海如果借助风的威力来兴起雄波巨澜,就能为世人送来清凉,可谓想象奇特。
(2).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身似浮云鬓似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萧处士勾勒出一幅肖像画。
B.颔联表明,萧处士淡视名利、性情豁达,他把诗、酒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C.颈联通过写景,交代了萧处士的行程,也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
D.诗歌前两联着意刻画人物,后两联侧重于写景抒情,全诗层次清晰。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①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②。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即左省,与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即右省)的岑参同为谏官。②紫微,星官名,此指朝会时皇帝所居的宣政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述作者与杜甫同朝为官,经常同行人朝,又分署办公,分列殿庑两侧。
B.颔联叙写自己早出晚归,"晓""暮"二字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
C.颈联承前两联,一个"悲"字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D.尾联委婉抒写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有相通之处。
(2).此诗尾联是何含意,你认为是“颂语”还是“愤语”?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9.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①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②如流水涵青苹③。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二年徐州任上。②炯:光明,明亮。③青苹:一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情景交融,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
B.由首句观之,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
C.最后两句写的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的凋零之花,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D.本诗将写人、写花、写月、写酒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2).“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相同之处,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D
(2).“闲”是本诗的诗眼。①首联诗人日高犹眠,直接写出远离朝廷的闲逸悠然。②颔联“依沽酒店”“伴钓鱼船”,表明诗人旅途中的闲适。③颈联写闲的缘由,表达了不为所用的无奈与愤懑。④尾联直接点出“冷吟闲醉”想象未来生活,表达了聊且度余生的无奈之情。
解析:(1).“向往之情”错误,诗人是无奈选择吏隐,含蓄地表达了不得志的苦闷,并非甘心。
2.答案:(1).D;
(2).①词的最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②生动形象地写出荷花不肯在春天开放,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在秋风中凋零的凄凉命运。③借荷花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自嘲的方式表达晚景凄凉、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1).D项,“要把自己满腹的心事告诉作者”分析错误,“骚人”指屈原,因为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也可指与屈原有类似遭遇的文人墨客。
(2).赏析:
这是《踏莎行》七首的第四首,是伤悼残荷之作,似乎有所寄托。荷花谢去结子,心有苦味。全词之眼在一“苦”字,又是咏凋残的荷花,故以“芳心苦”为题。
词分上下阕:上阕写残荷孤独寥落的处境,点题;下阕写残荷的苦闷,具体阐明题旨。
先写荷花生长的环境:“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在杨柳丛生的曲折回环的水塘,在鸳鸯鸟出没的两水相交的浅滩,都是荷花喜欢生长的地方。荷盖高撑,荷花芳洁,出污泥而不染。自古以来,高洁之士,都喜爱她,赞美她。可是,“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如今,她的周围布满密密层层的绿萍,采莲人的小舟似乎也被隔断了;更没有那一贯喜爱芳香的蜂蝶来欣赏。“红衣脱尽芳心苦”。因为她,美丽的荷花已经衰老凋残:在严酷的秋风摧残下,她已经脱尽粉红的衣衫,剩下的只有一颗满含苦辛的芳心
再写残荷的苦闷。天色渐晚,夕阳返照的微光迎接着潮水;天际流动的乌云带着细雨。她啊,“依依似与骚人语”。这凋残衰老的荷花在风雨中摇曳。她好像在与词人诉说:当年不肯在青春年少之时嫁与春风,如今却无缘无故被这秋风误了“不肯”、“无端”的对照之中,饱含着辛酸,也充满着愤懑和不平。
全词用环境描写,突出了残荷孤独寂寥,突出了它日薄西山、微薄凄凉的生存;用拟人手法描绘荷花因为“不肯嫁春风”而延误了美丽的青春,如今不但再没有人理睬,而且连“蜂蝶”也不肯光临。这些铺陈描写,都集中地表现了残荷的芳心之“苦”。
这是“残荷”的形象它既象白居易笔下的浔阳江头的琵琶女,也象一个不肯攀附权贵乘借“春风”而老大无成的士人。贺铸为人豪侠尚气,一生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肯阿事权贵,虽然出身贵族,在做了几任小官之后,也不得不退隐江湖,过着寂寞的隐逸生活。试以贺铸的为人和遭遇与“残荷”比较,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所在。
3.答案:(1).D;
(2).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了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直接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超凡脱俗。
解析: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无法得出。
4.答案:(1).C;
(2).①“暗”指不亮,没有光,与“明”相对,“暗尘”指在平常的夜间,即使有尘土飞扬,人也是看不见的;②本不可见的“暗尘”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灯影而见,反衬灯光、月光明亮;③进而渲染节日热闹、欢腾的氛围;④“暗”写出了尘之细微、幽微,非常切合京城元宵节的环境特点。
解析:本诗尾联重在强调元宵的快乐时光非常短暂,所以要抓紧时间寻找快乐。李白句重在说人生如梦,因此要及时行乐。
5.答案:(1).C;
(2).①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作者身受暑热,渴望风能带来降雨,使百姓免受旱灾。
②渴望社会清平之情。作者希望风吹云散,天空清明,寄寓了对海清河晏的盼望。
③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作者不愿意风助虎啸,暗喻有能力者不要助纣为虐。
④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作者希望风助“鸿毛”免去远行劳苦,表现了对弱者的同情。
解析:(1).“颈联写风变化多端,……”错误,颈联“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意思是“风不要随虎口以轻啸,而要助鸿毛以高飞”,“岂随”“愿助”表明这些只是作者的希望,并非实写风的变化多端。故选C。
(2).从标题来看,“暑热思风”是说因热极而思风;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我曹”即“我辈”,作者因自己遭受赤热,而担心天下人为赤热所苦,产生了思风的愿望,表现诗人心忧天下、济世救民之情;诗歌颔联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进一步抒吐了作者“济世泽民”的赤忱,寄望于风能卷雨,使年岁不致成为旱年而使人民遭受旱灾,还寄望于风能驱尽闲云,使高空晴朗,现出一个澄清的世界,“无岁旱”则民受恩泽,“放天高”则时运清平,流露出渴望社会清平之情;颈联“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希望风不要趋炎附势,随虎口以轻啸,而要给卑贱者以动力,助鸿毛以高飞,诗人设想相当奇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立身处世的高节,表现对趋炎附势者的劝诫之意,表现对卑弱者的怜悯之情。
6.答案:(1).C
(2).①前一句写黔南环境恶劣,不喝醉怎么敢前往,表达了诗人对萧处士前往黔南的担忧,也表达了诗人对萧处士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后一句描写月色苍茫之景,营造出凄凉的意境,衬托了诗人内心离愁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表明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理解错误。颈联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和对萧处士的依依不舍之情,而非萧处士急于踏上旅途。
(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意思是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本文是送别诗,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心中有对友人的不舍,想借酒表达惜别深情。“磨围山月正苍苍”,展现磨围山月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着对友人此去前路漫长、路途艰辛的担忧。
7.答案:(1).B;
(2).①尾联意为: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自然觉得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②这是诗人的愤语,诗人故作反语,寓贬于褒,昏庸的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才会使身任补阙(谏官)的诗人“自觉谏书稀”,③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之情,抒发了内心忧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突出诗人为国尽忠的勤勉与充实”错误,“晓”“暮”二字突出这种生活的庸俗无聊,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的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失望。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含义,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翻译:上朝时齐步同登红色台阶,分署办公又和你相隔紫微。早晨跟着天子的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炉的香气回归。满头增白发悲叹春花凋落,遥望青云万里羡慕鸟高飞。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寄左省杜拾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委婉而含讽的诗,采用曲折隐晦的手法,感慨身世遭遇和发泄对朝廷不满的愤懑之情,名为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含深隐的讽刺之意。这道题先确定观点,再分析句子含义,最后是诗人情感。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8.答案:(1).D;
(2).作者托物言志。
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说法错误,“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故选D。
(2).题干是“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9.答案:(1).A;
(2).①从修辞手法看,二者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出明净、空灵的意境,表现出此刻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从表现手法看,二者都体现了动静结合,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③都表达了诗人对月夜之景的喜爱与闲适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主旨,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本题D项“句句景语都或明或暗地透出忧愤之情”表述错误,如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语气平淡,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并无忧愤之情。故选A项。
(2).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考生应从选取意象、画面风格、情感效果等方面综合分析。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炯如流水涵青苹”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是写月的名句,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积水空明”是月光,“水中藻、荇交横”,是写月影。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从选取的意象来看,写月影都以水草设喻,一个是“青苹”,一个是“藻、荇”。从画面风格来看,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在水中摇曳着,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也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