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1.1)氓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乘坐
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灾祸
C.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D.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靡:没有
2.下列各组中,每句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岁亦莫止/我戍未定????????B.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彼尔维何/玁狁孔棘????????D.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指桑树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其:指那男子
C.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尔:你,这里指那男子家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之:指兄弟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党员干部应该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夙兴夜寐,勤勉工作,做好履职尽责的表率,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②人和人之间的艺术欣赏品味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人喜欢追捧相声,有的人则对气势澎湃的钢琴演奏甘之如饴。
③唐太宗李世民尽心国事,宵衣旰食,励精图治,重视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于是有了被史家称道的“贞观之治”。
④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移动支付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争夺市场,支付宝、微信支付掀起了红包大战,谁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汇聚优秀师资和生源的所谓“超级中学”看似风光无限,可对那些本该健康发展的普通高中来说,却不啻于釜底抽薪,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⑥苦难出佳作,蚌病成珠这样的规律在古代诗人身上屡见不鲜,不得志的李商隐、亡国之君李煜……他们的诗歌均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5.下列有关《诗经》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
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
“大雅”中的一篇。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茂盛的样子。②灼灼:花开鲜艳的样子。华:
花。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于归:古时称女子出嫁为“于归”,或单称“归”,是“往归夫家”的意思。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家庭。⑤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⑥蓁蓁
(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B.诗歌运用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字里行间充溢着让人快乐的情绪。
C.诗中表达的“宜室”“宜家”观念,是对家中男子的普遍要求,即女子要漂亮,男子要顾家。
D.这首诗表达的“宜室宜家”(家庭和睦)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也还有着积极的意义。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
横穿《诗经》的河流
洪烛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掀开《诗经》的第一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所以我无法真正进入文字背后的生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
记载了古老的爱情与农事,两千多年前的浪花溅湿我苍苔斑驳的草鞋。谁曾经贴着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与君子,艄公与过客,母亲与儿女,乃至时光与记忆,隔着同样一条河遥遥相望,构成周而复始的白昼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单薄的纸张隔断了祖先的吟唱与后辈的倾听——这条跟血缘、
传统、汉语有关的河哟。人间的银河,此岸是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礼仪,以及以渔猎为生的星罗棋布的部落
??
②英国诗人库柏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
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
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歌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的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
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
③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一不读《诗经》,简直无从想象,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情。死亡的人物、流亡的事件、中断的对话,从纸上重新浮现——借助音乐与文字的力量。耕种、狩猎、婚嫁、
祭祀、园艺、兵役……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留传的生活方式。哦,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总把我带回农历的年代,我开始低头寻找一把祖传的农具(譬如名称古怪的耒耜),曰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仿佛置身于鸡犬之声相闻的村庄,模仿祖先刀耕火种。在阅读中我延续着古人的生活。
??
④《诗经》会将你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在台灯下读书,你愿意做一尾潜泳的鱼吗?哦,在《诗经》的掌纹里游动,那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流淌在我们的血管里——
??
⑤我们的血管,业已形成那条河的支流。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在地图上无法查证的河。
??
⑥我们无法回到《诗经》的时代,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者说我们无法恢复古人的那份单纯与天真。
那简直堪称人类的童年,所以《诗经》里回荡着银玲般灿烂的童音,无法模仿。在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中,这属于天籁了。做天籁的听众,是幸福的。古人以纠缠的、音乐的旋律结绳记事,那粗糙的双手握出来的牧歌,鞭挞着我们世故的灵魂:
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诗经》
里的那条河,已经流淌两千多年了,沿岸有数不清的读者,饮水思源。这条民间的河流哟。
??
⑦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岸边的伐木者,面目模糊,背对着我从事永恒的职业。我只注意到一柄闪亮的斧头,被举过头顶。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政伐树木的声音。
今天晚上,那柄远古的斧头,又在敲击我麻木的耳膜。这是一种提醒:有一群人,仍然在岁月的河边坚持……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以充满深情的笔调抒写阅读《诗经》的感受,以“《诗经》是一条河流”为行文思路,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作者对《诗经》的崇敬之情,对《诗经》中自然质朴的生活的神往之情。
B.第①段“总是那条河流阻挡住我的去路”中的
“那条河流”指的就是《诗经》第一篇《关雎》中写到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那条河,这个意象优美而开阔,一下子将读者的思绪和情感牵到了两千多年前的《诗经》时代。
C.第①②⑥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分别写到了“高楼广厦、齿轮与车辆、灯火通明的都市”
“钢筋水泥的城市”
“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实”,其用意在于表达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否定和厌恶之情。
D.纵观全文,标题“横穿《诗经》的河流”中的
“《诗经》的河流”
一语意义丰富:其一,《诗经》
即如文字构成的一条河流;其二,《诗经》反映的生活大多与河流有关;其三,“《诗经》的河流”比喻的是中华民族曾有的生活方式。
E.本文大量使用隐喻,显示了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但也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如“苍苔斑驳的草鞋”“苍老的浮云与涛声”“我们的血管”“一柄闪亮的斧头”等。
2.在作者眼中,《诗经》所反映的先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述。
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段“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一句中的“贫血”是什么意思?
(2)文末最后一段画线句“整部《诗经》,都回响着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诗经》中的若干名句,
中间多次写到《诗经》和“那条河”,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橫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___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_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__________。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9.请仿照下面的例句,用比兴手法写句子,内容不限。比兴手法是《诗经》开创的,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在后来的民歌以及现在的歌词中,这种手法得到了继承、发扬。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兴的手法写一句或几句歌词。(内容提示:青春、亲情)
例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陕北民歌《泪蛋蛋》
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歌词
10.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章改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求:写出环境及人物的心情,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乘:登上。
2.答案:C
解析:A.只有“莫”是通假字。C.“尔”“棘”为通假字。B、D项中无通假字。
3.答案:D
解析:“之”指婚后的生活。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义重复。“夙兴夜寐”的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劳。与“勤勉工作”有重复。②望文生义。“甘之如饴”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③使用正确。“宵衣旰食”的意思是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④使用正确。“拭目以待”意思为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⑤不合语境。“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⑥使用正确。“蚌病成珠”指珍珠由蚌痛苦孕育而成,
比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
5.答案:D
解析:《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6.答案:1.C
2.运用了比兴手法。第一章写“花”,第二章写“实”,第三章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喻的写法。借花形容新娘子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解析:1.“宜室”“宜家”是对女子的要求,即要求女子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7.答案:1.AD;
2.①平凡而丰富;②自由、单纯而天真;③充满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3.(1)指城市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此句说明《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民歌之作,自始至终都反映着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4.①既呼应标题,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形散而神聚,使主题得到强化;
③増加诗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
解析:1.B项,关于“那条河流”的说法错误,文中的“那条河流”在作者心中已经虚化为一条与“血缘、传统、汉语有关的河”。C项,
作者主要是对比古代与现代,对现代提出不满,但并没有“否定和厌恶”现代都市文明。E项,“令不少语句表意晦涩,令读者费解”的表述不当,“草鞋”“斧头”等意象并未令语句表意晦涩。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找到哪些段落描写了先民的生活,哪些地方是有关于先民的生活的评价,
然后再从中提取概括出其生活特点。
3.(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⑥段“该往何处去放牧自己失落的童心呢?我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可知,“贫血”指的是我们丧失了“原始的浪漫与激情”。
(2)作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斧头政伐树木的声音”的意思。阅读文章,可知伐木声指的是古代劳动人民自然、淳朴、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可从引用的作用、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如文中多次提到“那条河”,呼应了文章标题,令文章形教而神聚。
8.答案: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宋词的婉转清雅;
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由前文的“不仅仅是”和后文中的“唐诗”“元曲”“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悛逸字体”可知,
①处应填表示递进关系的语句,说明汉字在中华文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由“唐诗的激情洋溢”“元曲的灵动俏丽”可知,②处应填宋词的特点,与上下文构成排比。由“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可知,③处应填信息时代人们的这一习惯对汉字产生的影响。
9.答案:示例:(1)火红的旗帜哗啦啦地飘,我们的青春正燃烧。(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解析:
10.答案:[写作指导]屈原即使在遭贬放逐的路上,仍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自励,像一个战士,义无反顾。屈原的耿耿正气,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为真理而斗争的勇士。写作时一定要结合“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两句话的深刻含意:坚持真理更需要百折不挠的毅力;屈原的远大抱负和政治理念一旦确定,便坚贞不改、
矢志不渝,“虽九死其犹未悔
[例文]
作为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者,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了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辅佐楚王振兴国家的坚定决心。这在当时的楚国,是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鲁迅指出:“先觉的人,历来总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迫压排挤倾陷放逐杀戮。”鲁迅还说过,也许曾有一只猴子站立行走过,但被其他猴子视为“异类”而咬死。这只猴子为“天下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邓小平同志力排众议,提出要划出一块地方搞特区,
鼓励地方杀出一条“血路”,并意味深长地喻之为当年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这充分表现出邓小平同志过人的胆识。为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当代青年应多一些铁肩担道义的英雄气概,多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解析:论述具有“密度”。议论文写作特别讲究论述的周密。
从全文思路看,结构是严谨的:开头结合屈原的事例提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的观点;接着举出鲁迅的名言、邓小平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结论,当代青年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文段内在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暗含“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