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8 10: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江之歌》中第一句是这样唱的:“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去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 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 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操。
作者介绍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视频欣赏
各拉丹冬
长江上源沱沱河发源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近800平方千米,大小现代冰川100余条。这里自然景观奇特,十分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冰消雪融,山下野花烂漫,草原上牛羊成群。各拉丹冬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扫清障碍
黧黑 棱角 砾石 骤然 蜷卧 虔诚 蠕动 腈纶 漫溢 豁然 敦实 草坝子 劲旅 冻疮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熠熠烁烁

lénɡ

zhòu
quán
qián

jīnɡ

huò
dūn

huàn
jìng
chuāng
zhǒnɡ
yì shuò
1.文章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东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格拉丹东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格拉丹东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第一部分
(第1、2段)
第二部分
(第3—11段)
第三部分
(第12—15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整体感知
2. 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本文的行走路线。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草坝子上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冰塔林)
重返冰塔林
砾石堆上
精读细研
3. 在藏北高原大山脚下仰望各拉丹冬雪峰,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各拉丹冬
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儿?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4.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读课文,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第一天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二天
再入冰河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感叹雪山的神秘高俊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
“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作者行踪
关系:1.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2.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5.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景色描写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1.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亲切、真实、可信。
2.作者在身体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这使得本文染上了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合作探究
6、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徐徐垂挂的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徐徐垂挂冰的流苏的美丽。
(4)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潺潺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水以人的能量和情感,生动地写出了各拉丹冬的冰化成水之后,翻越千山、流经万里,汇成浩浩荡荡的长江,抒写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
主旨概括
本文记述了“我”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东游览的经历,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及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感震撼,表达了“我”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
?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情感。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言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写作特色
?移步换景巧观察,语言比较平实、自由、随性。。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脉络清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有些句子简洁而形象,如“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喘吁吁”;有些句子则亲切自然,如“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写作特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所至:山脚下、草坝子上、接近冰山和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
原始的美
苦痛的美
永恒的美
所见: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图案多样、晶莹闪耀、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所感:身体疼痛、感叹自然
天地大美
人在其中
板书设计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布置作业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