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教材分析】:
《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 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学习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放风筝》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有感情的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导学释疑:
1.导学问题一:
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导学问题二:
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导学问题三: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2. 导学问题四:
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导学问题四:聆听河北民歌《放风筝》。?
1、聆听中国风格的音乐。?
?提问:《放风筝》与前面刚听过的乐曲《出发》有什么不同??
鼓励学生从音乐情绪、风格、音乐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
2、听歌曲歌词,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内容??
三月 — 姐妹穿着 — 放风筝 — 风筝飞翔 — 回家?
3、介绍这首民歌的音乐特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传唱,不同地域《放风筝》的音乐也不一样,同一首民歌,不同的人唱得也不一样。介绍歌曲之中的衬词、装饰音以及旋律等特点。?
4、请学生跟着录音哼唱歌曲。?
三、巩固提升:
四、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春天交响曲》?
1、引导学生展开关于春天的想象,将春天能发出声音的事物列举出来,将这些事物发出的声音模仿出来。?
2、组织学生对各种声音依次模仿和表演。?
3、教师选取其中的几种声音填入如下表格中,进行节奏设计,组织学生按节奏念读。全体学生顺序表演。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思考哪些声音应该用强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哪些声音应该渐强,哪些则应该渐弱。
(1)春雷???? 轰隆.???? 轰隆.???? 轰隆.???? 轰隆.??? ……
(2)春风???? 呜????????? —???? 呜????????? —??? ……
(3)春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沙沙 沙?? ……
(4)山泉????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叮? 咚??? ……
(5)布谷鸟????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布谷? O? ……
(6)……????????????????????
4、然后将学生分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节奏声部,先依次表演各自的声部,然后两个、三个声部,直至所有声部都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首《春天交响曲》。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还有哪些春天的声音可以组合到《春天交响曲》中来,可以用什么节奏来表现,等等。?
四、检测反馈:
能感受歌曲情绪,了解歌曲的一般特点;能随音乐律动。
【板书设计】:
【教学(后)反思】: